同安孔廟
云中鹿
廈門歷史文化之根在同安,同安素有“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美譽。同安人文景區(qū),首推孔廟,作為廈門唯一孔廟,是古同安(包括今廈門各區(qū)、金門、角美等地)的標(biāo)志。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受邀解讀孔廟的兩岸淵源和文化脈絡(luò),再現(xiàn)同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兩岸緣深
金門人始建并修繕同安孔廟,臺南孔廟首建者是同安人
現(xiàn)存同安孔廟建筑,清乾隆年間拓建之規(guī)制,修舊如舊,最近兩次維修在1988年和2009年。顏立水說,從石雕部件、木雕制作,磚瓦用料到屋頂剪粘裝飾,孔廟都保留了清代閩南古建筑特色,戟門面臨東溪,與古城墻相依而立,墻下有青云路,前廊置立四根蟠龍石柱,大門高4.4米,比泉州府廟大門還高。大成殿屋頂為重檐歇山式建筑,8根圓形石柱支撐物架,石柱柱斗造型奇特,其底部為方形,中部八角,每面鐫“壺”門等浮雕,上部為瓜瓣圓錐形,這種柱斗系五代孔廟始建遺留的原件,其造型在全省絕無僅有。
同安孔廟與金門淵源深厚。顏立水說,孔廟既是紀(jì)念孔子的地方,明代以后也是縣學(xué)(儒學(xué))教習(xí)場所,故稱文廟,古代金門學(xué)子拜孔子、讀書,也要到同安孔廟來。同安在西晉太康三年設(shè)縣,縣治所在地須建文武二廟,五代首任邑令、金門陽翟人陳洪濟始建同安孔廟。
同安孔廟幾經(jīng)興廢,幾多修繕。清康熙年間,金門人許盛捐3800金修孔廟明倫堂,祖籍金門的顏孔輔同樣捐資維修孔廟。
直到1988年,時任同安縣文化局長的顏立水主持修繕孔廟,這是1949年以來首次大規(guī)模維修,而顏立水祖籍也是金門。
事實上,同安孔廟與臺南孔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顏立水說,臺南孔廟首建者陳永華是同安人,他從小跟隨父親在同安孔廟讀書識字,熟悉儒學(xué)規(guī)制和孔廟建筑,長大后,陳永華隨鄭成功赴臺,在他的建議下,為振興臺灣教育,明永歷二十年(1666年)臺南孔廟落成,這是鄭成功收復(fù)臺灣在臺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xué)府,有“全臺首學(xué)”之稱。之后,陳永華還專門派人到同安請老師赴臺教學(xué),傳播儒家文化,兩地淵源可見一斑。
文物之盛
“同安兵馬俑”跨越千年歷史展現(xiàn)“同安精神”
孔廟室外陳列區(qū)蔚為壯觀,歷代雕像和歷代碑刻共500多件,被譽為“同安兵馬俑”。
20多年前,這些石質(zhì)文物由顏立水等人普查文物時發(fā)現(xiàn)并征集而來,文物種類多,有文武翁仲、鎮(zhèn)橋石將軍、乾隆御賜“萱壽延祺”圣匾,馬、虎、獅、麒麟等石像生,官府告示碑、鄉(xiāng)規(guī)民約碑、先民生產(chǎn)工具等,文物時間跨度近1000年歷史,從宋元佑年間(1086年),一直到解放初期,歷代都有文物。
文物價值可圈可點。顏立水舉例,9件粗樸的石獅和石將軍,由西安橋溪底出土,是900年前北宋閩南石雕的代表作;魏王趙匡美玄孫趙叔霦墓前一對石將軍則迄今近900年歷史;10匹花崗石馬,飽滿流暢,是明代林應(yīng)翔、洪朝選等官員墓前石馬;4尊2米高文武翁仲,比尋常人還高,還有一對石馬、石羊和石虎,這是清代四川總督蘇廷玉墓前一組完整的石像生。
從1982年到1993年,11年間,在顏立水的主持下,這些散落同安、翔安兩區(qū)七零八落的文物得以征集保護。1983年,顏立水等人到五顯洪厝普查文物,聽聞村中有明代官員林應(yīng)翔石馬墓,一查看墓地泥土,果然一只馬腳淺淺露出。不過兩匹石馬甚大,最后動用部隊官兵和軍用卡車參與,終將石馬征集。這也是目前孔廟內(nèi)最高大的石馬。
在漳泉古驛道小盈嶺上的同民安關(guān)隘,是鄭成功大敗清軍將領(lǐng)的古戰(zhàn)場遺址,關(guān)隘門額上嵌有朱熹手書“同民安”石匾。1992年,為保護這一珍貴文物,顏立水請人鑿刻仿制石匾,將鐫刻朱熹的真跡“同民安”石匾替換下來保存。如今,這些展現(xiàn)同安精神和同安歷史的石質(zhì)文物,默立在孔廟內(nèi),講述著風(fēng)雨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