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步楊家“換朝不換將”的故事
末日狂歡
城步屬全國五個苗族自治縣之一,地處湘西南邊陲。沅水支流巫水上游,又是資水發(fā)源地,古為“楚南極邊”的“苗疆要區(qū)”。這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民風淳樸。在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不僅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而且還涌躍出了許多風流俊杰,產(chǎn)生過幾多驚天壯舉。自唐未開始,城步名人輩出,尤其以楊家姓為多。在唐代有十峒首領(lǐng)楊再思;在宋代有邵州都統(tǒng)楊止修和岳飛軍前統(tǒng)制楊再興;在這之代有苗軍統(tǒng)帥楊正衡;楊完者父子;在明代有官封為候的著名武將楊洪;在清代有苗民起義領(lǐng)袖楊清保,據(jù)統(tǒng)計,自唐進明清初,載入史冊的楊氏武將多達30多住,故清道光《寶慶府志》載:“城步山峭多石,氣象雄偉,歷代名將出焉。在宋有楊再興,在之有楊完者,在明有藍玉、沐英、楊洪父子,豐功偉績,照耀宙合?!?/p>
在中國歷史上,由于通俗小說《楊家將演義》的廣流傳,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追查它的老祖宗,又與湖南城步楊姓氏族有著不可分割的瓜葛關(guān)系。特別是“飛古蠻”部落首領(lǐng)楊再興,南宗抗金明將楊再興,元代苗軍元帥楊完者,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明代武將楊洪等,他們的事跡與北宋時楊業(yè)(稱楊令公)楊延昭(即楊六郎),而在歷史上,人們對于“楚南極邊”的城步出這么多楊家將領(lǐng),卻似乎是鮮為人知的。
據(jù)考證,城步楊姓是從唐未五代時開始昌盛發(fā)達的。明萬歷年間,四川布政使司楊逢時曾寫了《楊氏傳芳譜》,其譜《內(nèi)序》云:鎮(zhèn)國大將軍楊居本生再思,再韜兄弟,再韜的長子正云為播州(今貴州遵義)宣慰司。次子正顯,奉命守兩土,(即今山西太原)。再思居城微州(后改誠州)今唐援江淮湖廣都轄使,宋援左仆尚書,今靖州、通道、會同、綬寧、城步等是均屬其轄地,“其族姓散掌州峒(兄〈宋史、溪峒使〉)。三子正修居赤水峒(即今地城步茅坪鎮(zhèn)杉坊村)。正修去世后,葬今城步茅坪鎮(zhèn)土橋村“狗崽石”該墓前立有一塊巨大墓碑,墓左側(cè)豎有青石華表一座,右側(cè)是正修之子楊通昭墓。正修地城步楊姓公認的始祖。由此看來,貴州、太原、城步等地楊姓的祖宗均為一個,故“稗官野乘往往”混而一之。因此,原在城步從事土改時工作過的史學家衛(wèi)少僑先生曾推測說:“小說《楊家將演義》就是“溶合三家的遺聞逸事寫成的(見《城步“楊家將”逸聞,到〈邵陽人〉一九六二年第二期》聯(lián)系起來,他的說法頗有其道理。
關(guān)于在歷史上,楊家名將輩出的緣由,在城步民間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基本應(yīng)驗了楊氏祖先講過的“換朝不換將”的一句諺語,而這個神話故事,正好在已故湖南省苗學會會員,銀龍先生整理,編譯的《城步苗族》中得以印證。
話說楊再思平息飛山南林寨之后,在第二年漲端陽水時,他的人馬除留一部份駐守靖州外,其余人馬又回到城步京涼(即今城步茅坪鎮(zhèn)金塔村),有的部署分別居在大燕頭、茅坪里、杉坊、蔣坊、大寨、車田、清溪、大竹坪、落狗(今儒林鎮(zhèn)飛鹿村)、白竹山等村寨,楊正修統(tǒng)領(lǐng)的人馬就住在京涼,塔底。此時,誠州境內(nèi),較為和平,沒有干戈,飛山令公楊再思因年事已高,也到京涼安度晚年來了。
再思令公先后娶了五個妻子,共生有10個兒子,他的兒子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和其家族名望,便請了一住很“神算”的風水先生(城步人稱“地仙”)為父親看地(又叫“采地”),并將這位風水先生養(yǎng)了起來,好酒好菜招待他。
后周顯德無年(954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楊再思便離開人世,享壽94歲。再思去世后,風水先生將羅盤帶在身上,邊行邊看,經(jīng)過多方察看,便選中了“竹雞窩”這冢墳地。先生對挖井(城步人稱挖墓穴叫“挖井”)的人說:你們挖到下面若發(fā)現(xiàn)一塊石板時,就不要再挖了,對那塊石板,千萬不能動它。然而,挖井人偏不聽先生所言,帶著好奇心,一定要看一看石板下面的究竟。結(jié)果,石板剛撬開,一對鳥從里面一齊飛走了。此時,先生在家里已有感覺,連忙趕到山里責問挖井人。先生問:“鳥往哪個方向去了?!贝穑骸巴戏斤w去了。)先生也不多說,急忙往南追去。他一邊走一邊察看兩邊,山脈走向及其龍脈所落位置。當先生走到白蓼州河邊時,先生于是嘆:“早知婆陽河,免葬竹將窗啊!”
“婆陽河”就是城步縣城南城南端的巫水河,它是“盤陽河”的變音過來的。在城步,苗語中的“婆”與漢語中的“盤”同音。此時,有一位看牛孩童在河里洗澡。先生上前便問:“小孩,這河潭有好深?你能下去否?”孩童答:“水有房屋深,我常下去?!毕壬謫枺骸澳憧吹教兜子惺裁礀|西嗎?”孩童回答:“河底旁邊內(nèi)有一個洞可進兩邊的巖山,洞內(nèi)有光亮,有一長方頭,長得長角牛張開大口坐在那里”,先生又問“你家有什么人?”孩童回答說:“雙親早亡,給別人看牛扶口。”先生又問:“你知道你母親埋在何處,有無膽量取一些她的尸骨來?”孩童回答說:“可以?!毕壬犃诵『⒌幕卮?,便約定時間,令他按時將尸骨取好用稻草簸著送來。
按照約定的時間,孩童將他母親的尸骨取來了,楊再思的家人也按先生的意見將再思的尸骨用紅木盒裝著送來了。先生告訴孩童年,潛入水底進到洞里后,要將尸骨放入??趦?nèi),先放紅木盒裝的,后放草包著的??尚『⒎浅B斆?,先放自已拿來的。后放楊家的。結(jié)果,他先把自已母親的尸骨放進去后,??诒汩]合不開了。楊家拿來的楊再思尸骨再也放不進去了,他只好將楊家拿來的尸骨掛在牛角上。他轉(zhuǎn)身游到岸上后,先生問其情況,小孩實話實說。于是,先生屈指一算,算出很快就要改朝換代,姓趙的會得天下,姓楊的只得做將帥,然后,念一著:
骨葬龍頭出天子,
骨葬龍尾出狀元;
骨掛左角左將帥,
骨掛右角右將軍;
趙家天子楊家將,
換朝不換將;
趙家天子十八代;
楊家將軍萬萬千。
歷史說巧也不巧,說不巧也巧。大宋江山自宋太祖趙匡奕開始到宋朝滅亡,其輝煌不過百多年。而城步楊姓自宋代開始就代代有才人,將星永輝。
在城步楊家將中,第一位當推南宋岳飛軍前統(tǒng)制楊再興。楊再光,苗人,于此宋元未四年(公元108年)先生在石井圖(今城步西巖鎮(zhèn)水東村),系唐未宋初,“飛山蠻”部落首領(lǐng)楊再思第八世孫。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再興父親楊發(fā)祥病故,一家生活失去領(lǐng)先,他和弟弟再齊、再老隨母親李氏別離水東到大古山投親,后又隨母遷移祈寧盆溪外婆家居住。故后來撰稿人大多將再興記作“新寧盆溪人”。
楊再興雖然出身貧苦,但身強力壯,且練就一身好武藝。高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曹成自北方入湖,再興被擄入曹部。曹成見他身材魁梧,功夫不凡,不久便委任他為頭領(lǐng),寵為親信。令他把守莫稱關(guān)。紹興二年,岳飛代理荊湖南路安撫使,奉朝延之命剿撫曹成。岳飛派張憲和王經(jīng)攻打莫邪關(guān),再興寡不敵眾。敗走連州,被張憲騎兵追及,墜澗被擒。岳軍欲殺他,他要求先綁他去見岳飛。岳飛非常賞識其膽識,對他說:“吾不殺汝,汝當以忠義報國?!痹倥d被岳飛不計前嫌之義舉所感動,拜謝岳飛,隨岳飛率師北伐抗金。后因戰(zhàn)功卓著,被提升為岳飛軍前統(tǒng)制。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十一月,二十元金兵聚攻臨穎,岳飛督迎戰(zhàn),派再興率300人馬為前哨,冒著風雪直襲小商橋,不料遭遇金兵大隊在馬阻擊,陷入重圍,再興英勇奮戰(zhàn),殺死金岳四名先峰,殲敵2000余人。但在追殺金兵的過程中,因雪掩河道,再興連人帶馬陷入河中,未盡金兵乘機萬箭齊發(fā),他與所部均壯烈獻身,(見《說岳全傳》第五十三回)??梢砸淮⑿?,壯烈殉國,享壽56歲。后人有討吊之:
東南一捧天鼓響,西北乾方墜將星。
未曾享受君恩露,先向泉臺注螢!
再興殉國后,獲其尸焚之,得箭鏃二升,岳軍將士無不為之哀慟。現(xiàn)在城步西巖鎮(zhèn)水東林的龍井坪有楊再興墓,1988年,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將該墓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將在元代最有名的要屬楊再思的十八世孫楊通貫。楊通貫,元代武岡洛赤水峒(今城步茅坪鎮(zhèn)杉坊村)人。通貫有兄弟三人,長兄通昭,次兄通溥。據(jù)《之史順章本紀》載:兄弟三人,善騎射,能文章,有入相出將之所才。其父親楊正衡,效忠元延,官授潭州路同知,隆興省樞密院副使,湖廣右丞,特進榮祿大夫,后在廣西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時,斷糧斷草,戰(zhàn)死疆場,通貫被稱為“苗師”已至止十二年(公元1352年)出征武昌,克之。至還十五年(公元1355年),打敗朱元璋部將郭天敘、張?zhí)煊佑诩瘧c(今南京)。順帝嘉其戰(zhàn)功,卦通貫為浙江省右丞、驃騎將軍,并以其“克金忠義”賜名為“楊完者”。
到止十八年(公元1358年),浙江省 丞相達識貼睦邇令楊完者出兵浙東、張士誠出兵淮南。成完者以部將楊通泰、楊通智、李才富、肖玉率主力兵分四路開往浙東,自已坐鎮(zhèn)杭州。此時,早對楊完都心懷怨恨的張士誠祥裝出兵十萬討伐朱元璋,卻暗中屯兵杭州附近。當探知苗軍遠征后,便迅速與達識貼睦邇里應(yīng)外合圍攻楊完者,完者 不敵眾,戰(zhàn)至深夜自縊而亡。苗軍聞訊,義憤填膺,返抗討張,張聞風而逃。
為了平息“杭州之變”安撫苗軍。元延贈楊完者為潭國公,縊忠誠,贈通溥為衡國公,縊忠烈。但這些并不能平息苗軍的憤恨。楊通泰、楊通郎、楊通智等苗軍將領(lǐng)眼見元延腐敗無能,他們毅然舉起反元旗貼,投入朱元璋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
到了明代,鎮(zhèn)守宣府的楊洪也是一位名震一方的將軍。楊洪,字宗道,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五月出生,今城步儒林鎮(zhèn)大竹坪村人。明代著名武將,屬明景泰年間四大勛且之一,因功追封穎國公,溢武襄。據(jù)《明史列使六十一》記載。在明代,“洪父子兄弟皆佩將軍即,一門三侯伯。其時稱名將者,推楊氏?!睏詈橹娓笚钫?。以苗為漢中百戶。楊洪之父楊再祿,是江西豫章侯劉興一之女婿,劉死后,承其軍章,屢建功勛,建文四年克東昌、泛上、鳳凰山,從泗州奪取神策門,因功歷升山海衛(wèi)僉事,口北外總兵,后戰(zhàn)死于靈壁,為國捐軀。楊洪胞兄楊琳襲父職,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推指揮僉事,后升總兵官,賜贈武伯,今北京,局北一帶楊姓為其后裔,楊洪共有五子,長子楊萬朝,襲父職,封殿前侍郎,駐軍貴州天桂渡馬,后升總兵官。楊洪次子楊都朝,襲父職,封保駕大將軍。楊洪三子楊進朝,封御使,楊洪四子楊萬城,封節(jié)度使。楊洪五子楊晚朝,襲父職,封定國大將軍。楊洪六子楊瑾,正德五年(1510年)升右軍都督總兵,桂帥征西將軍。楊洪七子楊瑛,正德十年(1515年)晉升總兵官,掛帥征西將軍。楊洪庶子楊俊(為妾所生),因功升都督指揮僉事,充任右參將,輔佑于謙鎮(zhèn)守宣府。管三千營。楊洪之侄楊信,成化十三年(1747年)贈封為侯。楊洪之侄楊能,天順初年升宣府總兵官,與石彪破寇于磨山,封為武強伯。
綜上所述,民間流傳的“換朝不換將”的說法,就是針對楊姓氏族歷朝為將的事實講的。在中國歷史上,楊家將星,可謂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