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埔茶陽傳統(tǒng)喪葬習俗
段念塵
當父母或祖父母彌留之際,要把他(她)移于廳堂,男左、女右,地板用竹笪墊底,上面掛紗帳,墊好枕頭,頭向內,腳向外。古禮逝世者男在廳堂,稱曰正寢。女在臥室,稱內寢。父母稱高堂,父母將逝前皆移于廳堂,以待其終,不分男女。但報孝書時(訃音)則寫正寢和內寢。
父母去世,放尸于堂上時,腳下放小椅子一張,叫擋尸椅;頭頂點燃小燈一盞,叫照頭燈。
擋尸椅子,訛傳是防"天貓"用的。什么叫天貓?無法解釋,有說是雷電。訛傳天貓到屋頂時,尸體會行動,碰撞到人或大物件時,會抱住不放,有小椅子擋尸,就可以使尸倒下不會再起來。
照頭燈。是喪禮中一種傳統(tǒng)習俗,很難說清它的意義。俗說陰間地府黑暗,生人死后頭頂放一盞燈,是照亮給死者行路的。
廳前放方桌一張,置一熟雄雞于桌上,叫"倒頭雞"。父母逝世后,長子要捧一小缽在廳堂擲地摔碎,叫避邪煞。然后子女才可啼哭,叫開孝門。兒子媳婦孫子露肩,父露左肩衣,母露右肩衣,頭戴雨笠,手執(zhí)火把,到河里買水。長子背手向河里舀一勺水,擲錢到河中,回到堂上為父母尸體面上額頭隨便拭幾下,不是真正清洗,而讓父母清潔到泉府。隨后請族中老輩商量喪葬事宜。族老根據孝子家庭情況,安排喪葬禮儀厚薄。請堪輿師選擇還山日,踏利向(即葬埋地方),請收棺入殮、打壙夫等。通知本房有文化之侄司書,訃告親友,貼喪聯(lián)。送訃音叫報生,在孝書上先寫死者出生年月日時,然后才寫死的月日時,故稱報生。
還山前一日上午或下午按日課時舉行成服告天地。成服要族中老成有德望者主服,行成服禮。成服場所設于外大門坪,擺方桌一張,桌上放山水屏、香燭臺、繡圍巾,左設面盆架置放新面盆新面巾,以備禮生盥洗,右邊置大圓筐一只,內貯五服麻衣、帶、孝杖等。禮生祝贊唱完三拜九叩首禮儀后,主服紳耆到置放麻衣處為孝子孫媳主賜五服麻衣冠杖。賜服時主服士紳要說吉利話,賜一件、唱一句。未賜前,竹筐內有一把無秤砣的木竿稱,鉤上一件服,秤尾就會翹起來,主服人說一句稱說:"秤尾翹上天,子孫萬萬千"?;蛘f:"秤尾向上,健健旺旺"。接著進行賜服,賜服先賜冠(麻做的),唱云:"皇天賜你冠,俾你官上加官;皇天賜你服,俾你長壽多福";賜杖云:"皇天賜你杖,俾你高樓千萬丈";賜帶:"皇天賜你帶,俾你帶子帶孫"。兒子多的長子先給。依次而賜,吉利話只能說一次。說好話要有節(jié)奏拖長聲音。賜完服后孝子孫媳等拜天地,然后主服紳帶孝子孫引福歸孝堂守孝,化財禮成。
五服分衰期、大小功。衰有斬衰、齊衰之分,斬衰要緝衣腳,孝子服3年,用粗麻布;齊衰要緝衣腳,孫子服二年,用稍粗麻布;期服曾孫血侄,孝制一年,用幼麻布緝腳;大功玄孫或侄孫,服制九個月,用最幼麻布;小功庶室玄孫、曾侄孫、女婿等,服制五個月,用緦麻布類或全白衣。有錢大戶五服內皆可穿白衣,叫滿堂白。
孝杖與心齊,取孝子痛心之義,為扶孝子哀痛過度之軀而設。父死用竹,母死用桐。取父之節(jié)在外,故杖用竹;母節(jié)在內,故杖用桐。孝杖上方下圓,取天方而地圓,上方取乎天,下圓象乎地。上方處要扎麻。
收棺入殮
死去一二天后怕尸體變質,由地理師選定時辰收棺入殮,治喪處雇定收棺人給死者化裝穿衣,亦有孝子本家人為父或母彌留時穿好衣服,梳理頭發(fā)等。從明清到民 國時期,穿衣亦有禮制。女穿七件上四下三,下三即內褲、外裳加裙;男上五下二,上五即內衣、外褂、套衣、長衫、馬褂,有功名者長衫用青色,叫青衣,無功名者穿白長衫,叫白衣庶民。
未入殮前,孝子孫要看守尸體,應在廳堂上住宿,不能在房間眠高床枕褥,要寢苫枕塊。即睡草鋪枕磚塊,以報親恩。其實看守孝堂免被禽畜耗子咬壞尸體,愧對親靈,此則很重要,目前仍照奉行。入殮時,富裕之家或有官位之人,要舉行祝贊禮節(jié),牲儀酒饌奠拜,孝子全家及親族友誼齊集孝堂,行四禮八拜喪禮,然后才人殮。入殮時孝子全家要向尸體告別,為死者賜干糧,跪地環(huán)游尸體三周,長子手捧碗筷,碗中盛飯菜,跪行尸體前在口中賜一次,不管口中有無都行。三環(huán)跪行完后,侄輩4人用七八尺長的新白布攤于地上,將尸體扛到布上,白布叫扛巾。4人各抓一角,放入棺內,收棺人說好話。封棺釘固以后,即為靈柩。前置放五彩靈屋一座,靈屋前擺設牲儀恭祀,有遺像的還可放于靈前或放靈屋內,子女媳婦三餐要奉飯。清末到民國前期,靈屋要放49天,到末七后才上座燒化。
做佛事
當老人亡故之后,于成服之日,要請僧尼道士做齋,亦叫做佛事。道士叫做道,齋場叫道場,但一般叫做齋,如果是道士出場也叫做佛事。僧尼、道士所演出節(jié)目大致相同,以超度亡靈登天富貴之家。有做幾天,亦有雙場,一場僧一場尼的。貧苦家庭,只請一班做一晚,聊盡孝思,遵從父母遺愿。
佛場里掛有巨幅釋伽及觀音像,和尚或尼姑幾人,響鐃鈸念佛經,項目有幾套:開光、超亡魂、走西方、過十王、哭主、迭燈、擔關錢、舞擺鈸花,女死加打蓮池、拜血盆,尼姑加"鯽魚穿花"等等。對走西方一項,一晚要走幾次,環(huán)佛案而行,孝子全家跟著僧尼走,子孫要在佛鐘內丟錢,錢丟得多,僧尼走越久,名為送亡靈上西天。
關于僧尼做齋表演打蓮池,是民間舞蹈藝術技巧。有單蓮池、雙蓮池、八角蓮池之分。表演單蓮池,要有3個僧或尼上演,1人擊鼓作板,2人表演。2人中l(wèi)僧執(zhí)蓮花棒,1僧敲括抬子(即小鈸形樣)念經,有節(jié)奏。眾僧和經合唱。音調和諧,有一定的藝術價值。雙蓮池要5個僧尼配合演奏,2僧執(zhí)蓮花棒,2僧執(zhí)敲抬子,1僧擊鼓作板;八面蓮池要9僧尼表演,l僧敲鼓、l僧敲鑼、3僧執(zhí)蓮花棒、3僧敲括子、1僧響鐃鈸、敲鑼者場上指揮。場地上用大竹笪一張,內置蓮池盆一只(如紅腳盆一樣大),盆內有紙剪蓮花等,8、9個僧尼沿盆周行表演,經調與舞步棒法、鼓磐配合,形成熱鬧場面,很有觀賞價值。八角蓮池非一般寺庵的僧尼能夠勝任,因為一般寺庵的僧尼沒有這功底,而且用費多,也是非一般家庭的孝子能辦到。一般的家庭亦不可能雇請這樣龐大陣容的僧尼。自解放以來大埔未見有此項活動。它的經典以木蓮(即地藏王菩薩)為主,請求木蓮超度亡靈上西天。
迭燈是一種雜技武功,用碟9只,內盛花生油,配l寸燈芯。燈火旺時,左右手臂上各放油燈4盞,額門上放油燈1盞,反背彎腰步行環(huán)場二三圈,以及臥地,背墊木椅等技巧,時間約半小時。1僧響鈸隨行,和以經曲,無其他佛經意義,純系表演技能,亦是民間武術中之一例,演給群眾欣賞而已。
哭主是做佛事中之一套項目。用一枝薄竹擔竿,一頭用竹籃或藤籃,盛放亡靈神主,另一頭用一大束經書,1僧人擔起,兩端垂下,代孝子痛哭父或母的生育教養(yǎng)之恩德沒有很好的報答而悲切,又代亡靈通過十殿放行,以經書引帶亡靈上西天,免受地獄之苦。其所念經文,常令聽眾淚下。
擔官錢,亦有說擔關錢。說是子女代父母清除他(她)們出生時欠下十殿冥宮官府之錢,今父母逝世要還清他們,希望過關容易,不受到冥官阻撓,也冀能再生人世,或易于登上仙界。還有一種隱義,暗示陰間官府也要這項那項的錢。官錢用紙包扎一大束,包紙內藏有剪刀l把,圓鏡l面,裁縫尺1支,算盤1把,小木桿秤1支。意為官錢要用秤稱過,用尺量過,算盤算過,或多或少,用鏡照過或真或假,用剪刀裁過,或多余或不足,分毫不能少交。說明冥官要錢,十分的認真。擔官錢者不是僧尼,而是主家或僧尼代找民間藝人,或善歌的乞丐。人滑稽,善口才。能表達感情,與和尚尼姑誦經配合,十分風趣,真有"經歌聽得人人醉,直把齋場作戲場"。至于官錢內的剪刀、尺、鏡、算盤等物,和尚、尼姑念經時,有一段小插說,有韻腳的祝賀詞或戲戒語,亦頗喜聽。如:秤竿釘來拉拉橫,孝家做事百般贏。一年四季皆清潔,菜園無(巫)育也會靚。秤星點點系分明,孝子出路好前程。牛肥馬壯人康健,出門處處遇貴人。剪刀開口丫丫開,孝女孝媳都做娘,個個都生雙貴子,財丁福祿一齊來。一面鏡子團團圓,來照世人邪與奸。邪惡從來日子短,良善之人萬萬年。
堂奠
還山埋葬前一天晚上,要舉行堂皇的堂奠禮,即是親友向死者告別獻禮奠祭。是日下午,親朋戚族,都送祭品牲儀、挽聯(lián)挽軸前來致奠。祭品、挽軸陳設懸掛于靈堂,花圈簇圈,軸文旌表,十分榮光。女的要外家題謚號,男的要請族紳題。同時還要行點主儀式。
題謚號亦叫題謚法,法者,即死者一生行為品德,可給人們做模范法則。男子秉乾之剛,故其謚號要取剛強毅烈之義;女子配坤之順,故其謚號要取溫柔淑順。題謚法時,上堂或下廳設方桌一臺,屏椅一張,桌上陳列索品水果、美酒等。另備紅盤一面,盤內放紅色二個,一收一留,新毛筆一枝。墨硯、紅紙等。題謚人端坐上面,孝子跪于下方求題。如果孝子不肖,虐待父母的,題號人久久不下筆,讓他長跪以教訓一番。題完后說好話:"子孫發(fā)達,蘭桂騰芳"。題完把筆丟在地上,但筆不可丟到人。
題木主(神主)
靈堂上或下廳設桌一張,神主牌放在桌上,陳設素品、黃酒三杯。題神牌人向神牌手捧一杯酒行鞠躬禮說:一杯酒敬天地。向天鞠躬,將酒酹到地上。然后拿二杯酒說:二杯酒敬廳堂;然后又捧第三杯說:三杯酒敬爺娘。最后拿神牌,右手拿筆說:"神王神王,頭點靈光,點主點主,主財主丁,主富貴,萬事吉祥"。立即點在"王"字上頭,成為"主"字了。
堂奠時親朋戚友齊集于孝堂,蠟燭高燒,孝子點白燭,親友燒紅燭,孝子最先行奠,孝孫、侄、外家依次排列。唱禮人要注意,孝子喊節(jié)哀,親戚喊哀止。意思是孝子喪服3年哀痛還沒止;親友沒有孝服,當晚就止了。孝子節(jié)哀者,即節(jié)哀順變之意。
行奠時孝子知道某親戚要奠祭跪拜父或母靈,孝子要上前到親友面前跪阻,表示不敢當,阻謝他來。有人誤解說跪請,不對,沒有理由請親友來跪拜父母之靈的。親友行奠時,孝子孫要在昃堂前跪謝。禮完后,親友扶孝子起來,表示彼此禮節(jié)。堂奠完后孝子捧主出堂化財,同時靈屋也隨化。但亦有的靈屋留待次日死者還山后,由僧尼燒化。有祖祠的孝子要捧神主牌登座。
出柩
出柩即死者還山,亦叫出殯。多早宴前還山。當開宴半晌時,孝子穿著孝衣,在大門檻上向內外親友一拜跪謝。孝子全家在孝堂用圓筐放菜肴,一家共吃,叫吃團圓飯。
抬柩用一般用4人,富裕的用8人,另加4人幫助扶柩,多是子侄輩。棺樞出外大門后停頓,舉行餞行。棺蓋上用五彩喪帷掩蓋。男的用紙剪白公雞一只,插于棺蓋上。女的用紙剪白鶴一只,插于棺蓋前頭,以示騎鶴西歸。
送葬時長女婿擎銘旌,身穿白衣,紅頭紅腰,高舉先行開道,挽軸、花圈、白彩旗、中軍、鑼鼓、和尚或尼姑,親友隨送,孝子捧神主牌,一老者或子侄兄弟輩張傘護送隨行。媳婦不送到葬地,半路而返。孝媳對翁姑送葬半路而返,有三種說法。客家俗諺:孝子孝女送過崗,新舅半路轉家堂。一說翁或姑出殯之日,孝子全家及親友都走了,家中空無一人,為防盜賊,是以媳先回;二說新舅不是翁姑親生,聊代丈夫子女哀送一程;三說翁姑生前對待媳婦苛刻,死后就懷恨在心,送葬之日半路折返。后人效法,成了風俗。現(xiàn)今此風,仍照奉行,理由怎樣,無資料考證,很難說清楚。
到山壙時,孝子要檢查壙洞是否合格,或者有無壞人破壞,然后進棺封壙門。封壙時有師葬和佛葬。地輿葬叫師葬,僧尼葬叫佛葬。封壙后,主葬人要說吉利話,擲糧米,孝子媳孫等用衫襟裝糧米,帶回家中放進米缸里。親友送葬返回時,要在大門口洗紅水表示紅吉。
孝子和用事人員,安排回禮,親友禮物厚的要充款,回豚肉、香糕等,打發(fā)平安回家;親友禮物薄的不充款,回豚肉、香糕等,打發(fā)平安回府。喪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