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的“染齒”習俗(2)
又薇醬
云南元江、新平兩地的傣家人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都習慣摘回幾串檳榔,用水洗凈加工好,再用金箔、紅帶包裹裝飾起來,擺在家里顯眼的地方,作為一種陳設(shè),十分典雅。他們嚼檳榔的情形是很有風趣的,每次嚼檳榔時,第一枚一定要虔誠地奉獻給德高望重的老者或長輩,這意味著尊重老人。第二枚檳榔則屬于家里最小的孩子,這是表示把老一代的愛撫、希望和智慧傳給下一代。最后,再把檳榔依次分給家庭的其他成員。由于長期嚼食檳榔,牙齒由紅而黑。據(jù)說,嚼檳榔染黑了的牙齒不會害“蟲牙”,“少齒疾發(fā)生”。
我國海南島也盛產(chǎn)檳榔,檳榔也就是海南黎族尤其是婦女十分嗜好的食品。黎族婦女嚼檳挪時,和以貝殼灰,用一種青葵葉包著放人口內(nèi)細細咀嚼,然后將殘渣吐掉。初時口唇均呈紅色,由于長期嚼用而終于使牙齒變成永遠洗刷不掉的黑色。
佤族、阿昌族等所嚼食的“檳榔”并非樹上所結(jié)果實的檳榔,而是人工制成的代用品。佤族的“檳挪”用麻栗樹葉和石灰煮成,即將麻栗樹葉來回家后,放在鍋里熬出水汁,再摻以熟石灰拌攪,使之成半液體(糊)狀,舀出放在筍殼上,待凝固冷硬后即成圓餅形的“檳榔”。這種自制的“檳榔”除自用外,還可以作為商品上市交易和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嚼食這樣的檳榔時,要接上草煙、石灰等物,增加刺激性和具有嚼真檳榔一樣的效果。阿昌族婦女在結(jié)婚以后,就有“嚼檳榔”的習慣。她們嚼的,其實就是草煙和蘆子,長期嚼用同樣唇紅齒黑。她們認為黑齒才美觀。
嚼檳榔染齒使成永久性的黑色,和美觀聯(lián)系在一起,也和愛情、婚姻聯(lián)系在一起。傣族婦女認為,漢族男人的白齒“象馬齒一樣難看”,而在他們的詩歌中卻有“牙齒黑得發(fā)亮的美麗姑娘啊”這樣的詩句。元江、新平的傣族青年男女傳情定親就靠的“嗯瑪來”,即饋贈檳榔,小卜少送給小卜冒的檳榔裝在荷包里,小卜冒送給小卜少的檳榔裝在精致的小盒里。而在婚嫁喜慶時,更不可無檳榔待客。海南黎族男女青年經(jīng)過多次交往而互相了解之后,雙方如果情投意合,就互送檳榔以身相許,并表示互相守約,永不變心。在吃檳榔時,男女雙方深情地唱道:“兩人定約心準準,咬破檳榔兩口吞,嬪榔紅紅味兒香,哥妹倆人心不變?!?/p>
廣西龍州壯族對檳榔也有特殊的感情。在青年人舉行的婚禮上,新郎帶到女家的第一件禮品就是檳榔。作為禮品的檳榔放在一個用紅綢包結(jié)著的方盒里。木制方盒上中間是紅色的圓形“喜”字,兩邊精雕細刻著兩棵檳榔樹,枝葉相交,結(jié)實累累。媒人要把盒子打開,將檳榔果取出來,切成碎片——分給到場的人;然后人們將其蘸上蠣灰,再用蔞葉包裹,放進嘴里慢嚼,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賀。這里的檳榔,表示一種禮節(jié)和祝福,祝福新人愛情永篤,相好到老。
檳榔就象抽煙喝茶一樣,嚼食多了也會有癮,成為一種特殊嗜好。宋代江西詩派的代表黃庭堅晚年被貶謫到宜州(今廣西宜山),受壯族人的影響,也會食檳榔,食得上癮后,甚至寫詩叫人寄檳榔:“蠻煙雨裹紅千樹,逐水排痰肘后方,莫笑忍饑窮縣令,煩君一斛寄檳榔?!卑褭壚平Y(jié)實的情景和嚼食檳榔的好處都寫到了,可見這位“窮縣令”對檳榔的感情之深:也許,這位宋代名詩人的牙齒也染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