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永樂宮 元代壁畫可與敦煌壁畫相媲美
歡欣郎
山西省是我國地面文物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可以說古跡遍地。在山西運城的芮城縣,有一座奇特的道觀,因為其精美的壁畫名揚海內(nèi)外。
這座道觀就是永樂宮。永樂宮建于元代,整個建造歷程也比較坎坷。這座道觀始建于公元1247年,當時正值宋元之交,當時的統(tǒng)治者對于道教不太感興趣,這座道觀也時建時停,直到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才竣工,歷時111年。
不過當時的永樂宮并不是在現(xiàn)在的位置,而是位于黃河邊的永樂鎮(zhèn)上。1959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正好位于庫區(qū),最終于1964年搬遷至現(xiàn)在的位置。
之所以搬遷過程花費了5年時間,就因為永樂宮的壁畫。壁畫是永樂宮的稀世珍寶,繪于元代,面積超過一千平方米,其藝術(shù)價值可以與敦煌壁畫相媲美。
為了搬遷而又不損壞壁畫,來自全國的能工巧匠想盡了辦法,最終把墻壁切割,壁畫與墻壁分離,然后搬運到新的地點,重新把壁畫貼上并精心修飾,幾乎毫無破綻。
永樂宮的壁畫,分布在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三座大殿里,游客可以參觀,但不允許拍照。跟敦煌壁畫相比,永樂宮的壁畫由于是在墻壁上作畫,面積更大也更為壯觀。
敦煌壁畫由于年代較早,保留了不少西域、印度等地的畫風,而永樂宮壁畫則延續(xù)了唐代壁畫人物的特點,氣勢雄偉具有大唐盛世的風格。
永樂宮壁畫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宏偉的道教壁畫,現(xiàn)在位于芮城縣城以北約3公里的龍泉村,而這里曾經(jīng)是古魏國的都城遺址。
永樂宮,位于芮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龍泉村東,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 永樂宮是奉祀中國道教北五祖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縣永樂鎮(zhèn),初被稱為永樂宮。永樂宮系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nèi),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遷)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永樂宮原為鄉(xiāng)人為緬懷圣賢而建的呂公祠,之所以會變成規(guī)模宏大的永樂宮,得益于道教全真派的全面興盛。公元1220年,全真教首領(lǐng)丘處機率十八侍行弟子應(yīng)詔拜見了成吉思汗,被封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從而使全真教在道教中居于正統(tǒng)地位。呂洞賓被全真教尊崇為北五祖之一,呂祖故里的呂公祠因而也就被改建為大純陽萬壽宮,與終南山重陽宮、大都長春宮(今北京白云觀)并列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永樂宮 的修建與宮內(nèi)壁畫的繪制前后延續(xù)了一百一十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永樂宮的興建,主要歸功于邱處機的兩位弟子,宋德芳和潘德沖,太原西南的龍山保存著 中國唯一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它的修建者,即是宋德芳。
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粗大的斗拱層層疊疊地交錯著,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筑,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線,依次排列。特別是宮殿內(nèi)部的墻壁上,布滿了精心繪制的壁畫,其藝術(shù)價值之高,數(shù)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永樂宮的壁畫滿布在四座大殿內(nèi)。這些繪制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0平方米,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yōu)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引人的一章。
在永樂宮內(nèi),宮宇規(guī)模宏偉,布局疏朗。除山門外,中軸線上還排列著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這些元代建筑,是中國古建筑中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在建筑總體布局上風格獨特,東西兩面不設(shè)配殿等附屬建筑物,在建筑結(jié)構(gòu)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現(xiàn)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筑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據(jù)記載其后有供奉丘處機的丘祖殿(現(xiàn)尚存廢墟),宮西部原還有披云道院。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nèi)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墻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相傳壁畫的作者是元代河南畫家馬君祥及其弟子們。
壁畫中的神像雖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樣,但畫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顏色、衣著和神態(tài)去表達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較肅穆;武將則全身披 甲,鬢發(fā)飛揚;玉女則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對話,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顧盼,形象各具特色。每個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線變化,就充 分表現(xiàn)出質(zhì)感的動勢來。袍服、衣帶上的細長線條,更多的是剛勁而暢順地[一筆過]畫上去,好像一條條鋼線鑲在壁畫上一樣,造就了迎風飛動的飄忽感,加強了 畫中仙人的生動性。這種畫法不但承繼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tǒng),而且準確地表現(xiàn)了衣紋轉(zhuǎn)折及肢體運動的關(guān)系,難度極高。
在用色上,采用了傳統(tǒng)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線為骨干,再填以金、朱紅、青綠等色,配搭得很和諧,有些部分還用了[瀝粉貼金法]增強了質(zhì)感的對比,令畫像的立體感和輝煌的氣氛更加顯現(xiàn)。
純陽殿是為奉祀?yún)味促e而建。純陽殿內(nèi),壁畫繪制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huán)畫故事。純陽殿內(nèi)對扇后壁的“鐘、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lǐng)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nèi)出采用連環(huán)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純陽殿、重陽殿內(nèi)的連環(huán)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采藥、閑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開道鳴鑼;道士設(shè)壇、念經(jīng)等各式各樣的動態(tài)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饑民、郁郁寡歡的廚夫、茶役、樂手,樸實善良而勤勞的農(nóng)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帝王將相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永樂宮原在芮城西南黃河北岸的永樂鎮(zhèn),相傳該地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家鄉(xiāng)。因黃河三門峽工程動工,處于淹沒區(qū)內(nèi),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jīng)六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是我國文物保護遷建古建筑較成功的一例。
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現(xiàn)代魯班們,仔細研究如何將這近1000平方公尺的壁畫完好地搬走重建。之后,他們決定先拆幾座宮殿的屋頂,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鋸法,用鋸片極細微地將附有壁畫的墻壁逐塊鋸下。一共鋸出了550多塊,每一塊都劃上記號。再以同樣的鋸法,把牢固地附在墻上的壁畫分出來,使之與墻面分離,然后全部劃上記號,放入墊滿了厚棉胎的木箱之中。墻壁、壁畫薄片和其它構(gòu)件,用汽車、騾車、馬車等交通工作逐步運到中條山麓,先重嵌宮殿,在墻的內(nèi)壁上新鋪上一層木板,再逐片地將壁畫貼上,最后由畫師將壁畫加以仔細修飾。
這項曾經(jīng)被形容為神仙也不容易辦到的工程,經(jīng)過了近5年時間終告完成。重建后永樂宮里壁畫上的切縫幾乎小得難以辨別,令人難以置信地完美保留了這群壁畫杰作的曠世神韻。
目前永樂宮由文物部門看管,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沒有開放為道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