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武術(shù)家(2)
美霞氏
04、王郎:螳螂拳的創(chuàng)始人。
關(guān)于螳螂拳的起源,比較普遍的說法為:明末清初時,山東人王郎到少林寺學(xué)藝,藝成后與韓通斗,斗敗及于樹下休息,苦思破敵之法。見一螳螂緣樹而下,乃以劃草戲之。螳螂則以一刀勾一刀打,轉(zhuǎn)變有度,閃轉(zhuǎn)靈活,乃攜螳螂回寺,終日試之,而研究出勾摟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樹下練習(xí)時,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棄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跡,變換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寫出拳譜。第一篇為"十八羅漢短打序",其中說:短打者,少林福居禪師所著也,注釋詳確,義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論","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條"、"長拳即短打,短打要長拳"等等。練螳螂拳者"以此為總譜,或稱為老譜"??梢姰?dāng)時螳螂拳只有一種。以后一傳再傳,逐漸演變,分為了幾大流派:
梅花螳螂拳及其特點: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后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并重,內(nèi)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huán)步。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御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攔截、梅花糖儲翻車、勾法、螳螂撲蟬、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槍、劍、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種。手法概括有十二個字,即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biāo)?,動作靈活多變,非常機(jī)警,進(jìn)退自如,神形具備。暴發(fā)力及寸勁最多。各種勁法齊全,腿法與腳法有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和撩腳、杵腳、扣心腳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疊肘、墩肘、拐肘、頂肘、轉(zhuǎn)肘、撲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過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頂端部位,在技擊手法上皆稱為肘,這樣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彌肘皆是。
譜上說:"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其十二捶是:"頭腳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鈕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說。真可謂全身是打,無處不打。故梅花螳螂拳為長短具備,剛?cè)嵯酀?jì)之拳術(shù)??傊紦粜院軓?qiáng),屬于短打類型的拳術(shù)。
行功歌訣:子午卯酉晝夜還,燒酒房事不可貪,輕擊重打有先后,日將月就勿間斷,昔日依此成羅漢,我輩學(xué)來作奇男,千錘萬煉猶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的拳法及技擊特點:七星螳螂拳相傳為姜化龍所傳。"七星螳螂與梅花螳螂內(nèi)容與技擊特點大同小異,其練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說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強(qiáng)調(diào)七星式",實為七個部位,即頭、肩、肘、拳、膝、胯、腳作為種技擊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攔截、梅花轆、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撲蟬、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槍、劍、棍、拐子、流星、三節(jié)棍、大梢子、大刀、雙鉤等等。
其勁法偏剛,亦有柔勁,是剛?cè)嵯酀?jì)的勁法。有長手有短手,其長可放長擊遠(yuǎn)。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為軸,以胯為核心。拳法之主要特點:樸實、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連招帶打。真所謂"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連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擊上總的要求。欲達(dá)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東招遠(yuǎn)縣穿林家林世春所傳的螳螂拳,因林以農(nóng)為業(yè),傳人不多,林之師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有蹼相連,人稱為"鴨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盜、實是反清復(fù)明的義上,越獄逃至林世春家避難。自稱是王郎之再傳弟子。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個流派,過去在山東黃縣、招遠(yuǎn)等地勝極一時,演練者甚眾。以后流傳至東北、北京、南方以及港臺等地。
六合螳螂拳與其它各種螳螂拳相比較,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剛、暗柔勁為主,很少有暴發(fā)力,其勁多為內(nèi)含,故有人稱為軟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極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長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緊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寬腹實,松肩探膀,腰如鉆桿,手僅機(jī)輪。并要求內(nèi)外兼修,意形并重。步型步法有弓步、馬步、提前拖后步、前擺步、后擺步、三角步、滑步、閃騙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體式,左右閃騙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腳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進(jìn),后腳拖進(jìn),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擺步隨身轉(zhuǎn)動,向外門逼近。三角步、閃騙步更是靈活多變。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種。握拳時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錐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摟刀采、崩砸掛劈、沾黏貼靠、閃賺騰挪并多纏繞旋轉(zhuǎn)及風(fēng)掃勁的手法。所以說有"鯉魚掃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東地方語)的勁造。
腿法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等。在技擊使用手法時突出表現(xiàn)快近嚴(yán)密,手手連環(huán),連擊不止。怎練怎用。五漏之手,纏絲之手,是技擊性很強(qiáng)的一種短打型拳術(shù)。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貓捕鼠,眼若鷹捉雞"的說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稱為"馬猴"螳螂,因其動作似馬猴,兩臂松柔而長,松肩探膀,放長擊遠(yuǎn),故有"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說。演練起來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非常連貫緊湊,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錛、鐵刺、葉底藏花、照面燈、雙封、鏡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勁法,以暗剛暗勁為主,很少有暴發(fā)力,但不是完全沒有。分析起來其勁法是比較全面的,包括有20余種勁法,分為兩大類,即主勁與輔勁。主勁有明剛勁、暗剛勁、明柔勁、風(fēng)掃勁、纏封勁、鋸挫勁等6種。輔助勁有長勁、短勁、粘黏為勁等等19種之多。
功力練習(xí)的方法,主要有幾種:
01)抓鐵球練習(xí)。
02)抓壇子練習(xí)。
03)推磚或推啞鈴練習(xí)
04)擰千斤棒練習(xí)
05)拍打座沙袋練習(xí)
06)皮條練習(xí)
07)插小豆桶練習(xí)
08)打踢吊沙袋練習(xí)
09)舉石擔(dān)或舉啞鈴練習(xí)。
以上各種練習(xí)是加強(qiáng)臂、拳、腕指的力度、硬度、強(qiáng)度。另有藥方,每次練習(xí)后洗燙以舒筋活血。
而另據(jù)青島、煙臺等地專家經(jīng)近30年的考證,目前得出另一個的結(jié)論:螳螂拳源自嶗山。嶗山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孫守信介紹,螳螂拳已有300余年歷史,并先于太極拳傳出國外,自1990年以來,就不斷有“海外螳螂拳”到嶗山歸宗,但武術(shù)和學(xué)術(shù)界對螳螂拳發(fā)源地一直多有爭議。從上世紀(jì)70年代起有關(guān)專家就開始對螳螂拳發(fā)源地進(jìn)行考證,歷經(jīng)30年,到最近基本達(dá)成了一致,即螳螂拳源自嶗山。
螳螂拳創(chuàng)始人王郎,原名于七,是明末清初著名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和武術(shù)家,在膠東農(nóng)民起義被鎮(zhèn)壓后,化名王郎,潛至嶗山華嚴(yán)寺出家,法號善和,創(chuàng)立了螳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