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四民俗 等灶神
修雅子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是女媧創(chuàng)世神話的“羊日”。晉人董勛《問禮俗》載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卑凑f“三羊開泰”,年初四是一個好日,但北方中原漢人卻多有“紅羊劫”的忌諱,認為是日出門方方不利,在劫難逃。在客家地區(qū),年初四是一個昭示“四季平安”、“四通八達”的吉祥日。按北方民俗,年初四灶神要查戶口,因此不宜外出。而對于客家人,這天卻是灶君王爺從天上述職回來的日子,因此便形成了獨特的客家“等神”、“迎神”民俗。
江南各省民眾也都在年初四“接灶”,在家虔誠祭拜,把臘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送上天的灶神接回來。明代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平湖縣志》載曰:“四日設(shè)粉餌祀灶,曰接灶?!秉S河流域的河北、河南等地,在年初四則有拜墓祭祖的風俗。
福建莆田、仙游民間年初四、初五有“做大歲”習俗。每年正月初四那天,莆田、仙游民間家家戶戶重過一次年,俗稱“初四做大歲”。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侵犯福建,占領(lǐng)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jù)點,四出燒殺掠搶。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在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據(jù)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nèi)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余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nèi)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內(nèi)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繼光兵到,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qū)的老百姓,才紛紛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尸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jié)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歲。后來,為紀念莆田這一段悲慘的日子,莆田民間和以往一樣,于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夜“做歲”,時間拖得太長。于是,莆田民間約定將農(nóng)歷二月初四“做歲”,改為正月初四“做歲”(圍爐),因農(nóng)歷二月農(nóng)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歲”并將年三十晚上改為“做小歲”,正月初四晚上稱為“做大歲”。
灶神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客家送灶神上天、過“小年”。灶君向玉皇大帝報告家家戶戶的一年善惡后,須在年初四那天回到人間,繼續(xù)享受人間香火,并執(zhí)行及考核人類的禍福、善惡。因此,人們便在這日接神。客家則稱之為“等神”、“迎神”或“漾神”。
舉行“等神”、“迎神”儀式時,要將“神臺”放在院中,置“百份”于案上?!鞍俜荨币喾Q“天地”,上繪有天地間諸神像。“等神”儀式必備的祭品有三牲、水果(三樣或五樣)、茶三杯、糖果,也有用酒迎接灶神的。客家接送灶神一般按“早送神,晚接神”原則進行,即天剛亮就祭灶,送灶神上天言自家好事,而接灶神則多在下午四點以后,甚至太陽下山以后,最早也是中午時分開始。
“等灶神”儀式需燒金銀紙錢,必備紙錢有大壽金、壽金、福金、神馬、甲馬、天兵。
客家“等灶神”祭祀、禮拜儀式步驟基本如下:
安置神臺:把神臺安放在院中或房前。
擺放祭品:將三牲、水果、茶或酒、糖果擺上神臺。
焚香點蠟:點亮喜慶的紅蠟燭插到香爐中,焚燒線香。
燃放鞭炮:將長長的鞭炮掛在門前竹篙上豎立起來,點燃鞭炮以告知灶神,迎接灶神的祭祀即將開始。
作揖禮拜:微抬首,當天作揖禮拜,三次乃成;將揖拜用過的線香插到香爐中。
宣讀奏表:較隆重的“等神”儀式還要填寫《接神文》(即“上表”),將自己或一家的心愿、祈福寫進《接神文》中,在作揖禮拜之后,由家長默念或低誦文表,家人肅立一旁傾聽,心中默默祈禱狀。接神奏表宣讀完畢后,即點燃焚燒。接下來便是焚燒紙錢,敬獻茶酒。
拜祭灶臺:將灶神從天界接回來之后,送灶神回灶臺鎮(zhèn)守廚房,主持一家人一年的吉祥與安康。拜祭儀式是將原來擺放在神臺的祭品擺放到灶臺上去,接著點蠟、焚香、禮拜、燒紙、敬獻茶酒。
安放灶神:將灶神塑像或灶神畫像稍作清潔,表示灶神神位已經(jīng)安穩(wěn),不再頻繁勞頓。安神儀式后,再燃放三個“地炮”(一種猛烈的散裝大鞭炮),表示整個“等灶神”儀式結(jié)束。有些地區(qū)的客家人在“等灶神”儀式結(jié)束后,還順便祭拜祖先,一家人在神壇前行叩首禮,并祭拜家中的祖先畫像。
潮汕地區(qū)祭拜灶神尤為繁雜,正月初一、二、三至初四都是“灶神回凡間”的日子,都要日日虔誠拜祭灶神,而潮汕客語地區(qū)僅拜祭年初四。故客家有句俗語:“做神要做福佬神,做人要做客家人?!背鄙堑貐^(qū)的福佬人尤其崇拜神靈,新年期間一日三餐都焚香禮拜,其它時間也是早晚各焚香禮拜一次。相比之下,潮汕地區(qū)的客家人則既虔誠祭拜神明,也非常務(wù)實,講求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享受。比如傳統(tǒng)的福佬人早餐愛吃白粥,即便新年期間也往往如此,而周邊的客家人則“三餐吃干飯”,富裕人家更是三餐享用大魚大肉的美味。
年初四從天庭啟程回到人間的神明,除了灶君王爺,其實還有其他主要在人間供職的許多地方神,如土地神、龍神、河神、山神、獵神等。據(jù)云,年初三是“萬神都會”的日子,與會之后,神靈們便紛紛回到自己的“崗位”,履行自己保境安民的神圣職責。而眾神其實都是年初四動身會人間,而年初五早上才回到自己的神位。正因為如此,客家人年初四對灶神的祭拜重在“等”灶神回到自己家里,繼續(xù)主管自家一年的福運。
潮州地區(qū)海豐客家年初四夜里,家家戶戶要徹夜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等灶神時刻回到家來,那缸水就叫做“等神水”。客家的“水”乃“財”的代名詞,灶神從天庭回來勢必給家中帶來滾滾財運。
臺灣客家年初四“接神”則在下午四點之后,家家戶戶都要供上牲禮、水果、酒菜,并且焚香、點燭、燒金,以及燃放爆竹表示恭迎,同時要燒全副武裝的“神馬”、“甲馬”、“天兵”,以迎接諸神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