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延平的“添丁節(jié)”和“添丁酒”
聽風起
孔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因此,舊時人們特別重視傳宗接代,生男丁成為整個家族的重大喜事,“添丁節(jié)”、“添丁酒”應運而生。延平、建甌、順昌等地均有此習俗。特別是延平區(qū)茫蕩鎮(zhèn)聰坑村的“添丁節(jié)”, 據(jù)說起源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
聰坑村中有兩條溪叫雙鳳溪,兩溪間形成了兩個平坦的小坑,取名 “雙鳳坑”,又叫雙坑。在祖輩心中,有了男丁就能開枝散葉、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因后代子孫人人崇文,人杰地靈,本地方言“雙”與“聰”諧音而易名“聰坑”,并在流水匯聚的地方建了一座“經(jīng)慶庵”,供奉著繁衍子孫之神——倪岳二圣公王和張、蕭、連、劉、邵五大圣君及五谷真仙。
古時聰坑人每年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連續(xù)三天迎菩薩、演本地戲、舞燭橋燈,還要吃豆芽菜。這些活動無不契合著“添丁”之意,“添丁節(jié)”因而作為聰坑人的重大活動延續(xù)至今。迎菩薩時,先燃放神銃三口,鑼鼓皇涼傘彩旗開道。村民抬著菩薩,每天全村迎一輪回,菩薩過處,家家點香,戶戶放鞭炮。每晚,舞燭橋燈與舞龍隊在村莊兩邊對舞,挨家挨戶拜年祝賀。家家戶戶在門口設香案、擺供品,競相燃放煙花爆竹恭迎。按當?shù)胤窖裕盁簟迸c“丁”同音,顧名思義,龍的傳人舞燭橋燈含人丁興旺、父傳子承之意。在“經(jīng)慶庵”古戲臺演戲三天給菩薩看,請本村方言戲班來唱戲,聰坑地方戲乃明清時期由江西贛劇傳入地方化的戲曲,主要有《翠花緣》、《蘆花河》、《雙蓬會》等50多個劇目。每戶添丁和上年許過愿還愿的人家各出一場戲。
正月二十五日是添丁節(jié)的重頭戲。凌晨一大早,上年所有添丁的人家,爭著到“經(jīng)慶庵”給菩薩上頭炷香,報上新添丁生辰八字及取名字號,懇請二圣公保佑孩兒平安富貴。
供奉至中午菩薩迎回廟中,添丁人家將供品挑回家,供奉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嬰兒平安無恙,健康成長。這時,全村人都來賀喜,吃“添丁酒”。“添丁酒”、“添丁節(jié)”期間,隨便走進哪戶人家,都會被當作貴賓,受到熱情款待。村民以待客多為榮,每戶少則八九桌,多則十幾二十桌,最多時達五六十桌,來客越多,說明主人家人緣越好,來年喜事越多,福氣越旺。
流水席的主菜是豆芽菜,豆芽是自家發(fā)制,一般提前十天左右將10公斤黃豆用井水浸泡發(fā)芽,每天用井水澆浸三次,發(fā)成的豆芽形狀酷似象形文字“丁”字,取其發(fā)丁、發(fā)財、添丁之意,因而聰坑“添丁節(jié)”以吃豆芽菜為主,其它菜每桌一盤,豆芽菜吃了可一直增加,直到賓客滿意為止。
除了“添丁節(jié)”和“添丁酒”外,各種形式的“添丁”習俗繁多。延平區(qū)茫蕩鎮(zhèn)聰坑村中際自然村、大洋村及其竹坪自然村,大橫鎮(zhèn)康石村,夏道鎮(zhèn)徐洋村,建甌市南雅鎮(zhèn)房村口愛竹自然村、仁垱村等地都有辦“添丁酒”的習俗。中際村與大洋村是給路人發(fā)“添丁餅”;竹坪村則是給大家發(fā)“添丁粿”;夏道鎮(zhèn)徐洋村每年元宵夜, 村里凡上一年有建新房、娶媳婦、生孩子等喜事的家庭,都要扎上兩排竹橋燈,游至洋中廟,向“七斗王”報喜。
建甌東峰一帶,端午節(jié)看劃龍舟后,會自帶一酒杯到新婚的親朋好友家喝“添丁酒”,不喝酒的人不帶杯,但上門為客,主人家非要其喝,于是便往男女主人身上摸腹搜杯,俗稱“摸腹添丁”。順昌縣高洋鎮(zhèn)大扮村下墘自然村添丁節(jié)大紅燈籠上書“接代宗基”四字,迎菩薩時添丁人家給現(xiàn)場每人分一竹簽,每支竹簽到添丁人家領一份米粿兩塊,每塊四小兩,即一份半斤米粿,稱之吃“添丁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