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服飾
姣麗
有關(guān)土家族的歷史,早在宋代就有文獻記載,但在這個時期及宋以前,所有文獻都未專一談及土家族的服飾。直到清代,土家族服飾才正式載入了文獻。當(dāng)土家族先民處于原始部落時代,還不懂得紡紗織布,只能自穿樹葉草根、獸皮之類的東西,這在古老的歌舞《毛古斯》及《擺手舞》中,就曾出現(xiàn)過稻草毛人與身披土花被面的形象。五代開平年間,江西漢人酋豪彭王咸歸楚,封為溪州刺史,帶了所部及工匠千余人進入土家族聚居地區(qū),從而開始出現(xiàn)“女勤于織,戶有機杼”的繁榮氣象。到了宋代,土家織錦工藝發(fā)展到很高水平,被列為向朝廷納貢之物,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土錦”、“寶布”。由于受漢族先進技術(shù)的影響,土家族人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土錦”,將短用布改為圍裙,將披風(fēng)改為衣裙。
不同的服飾,是區(qū)分不同民族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土家族服飾雖歷經(jīng)變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傳統(tǒng)的特點。
男
:頭包青絲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銅扣,衣邊上貼梅條和繡“銀鉤”,后來逐漸穿滿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對胸衣,青年人多穿對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對布扣。褲子是青、藍(lán)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婦女
:頭包1.7至2.3米青絲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開襟袖大而短,無領(lǐng),滾邊,衣襟和袖口有兩道不同的青邊,但不鑲花邊。二、銀鉤,這種衣為矮領(lǐng),衣襟和袖口鑲寬青邊,袖口青邊后再加三條五色梅花邊,胸襟青邊則用彩線繡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鑲16.5厘米寬邊,領(lǐng)高1.65厘米,鑲?cè)龡l細(xì)邊。四、結(jié)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紅衣),這種衣長而大。
女鞋較講究,除了鞋口滾邊挑“狗牙齒”外,鞋面多用青、蘭、粉紅綢子。鞋尖正面用五色絲線繡各種花草、蝴蝶、蜜蜂。
繡花鞋墊,是姑娘贈給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這種鞋墊的制作,先用面粉糊布?xì)ち栏?,再用紙剪出鞋墊式樣,畫上格子后,以青、藍(lán)、白、紅、綠、黃、紫等多色線,手工納出花紋或字圖案。
小孩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jié)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帽”、“風(fēng)帽”等。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繡“喜鵲鬧梅”、“鳳穿牡丹”和“長命富貴”、“易養(yǎng)成人”、“福祿壽禧”等花鳥和字外,還在帽沿正面縫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
土家族婦女服飾上的衣袖與褲腳圖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針刺上連貫的“小十字”,以之聯(lián)成線條或方塊,再組合成花鳥魚蟲等圖案。在構(gòu)圖中,運用色彩變換,體現(xiàn)出律動感覺。用色彩綠、紅、黃或為黃、綠、紅,這種形同色異,不換形而換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單一連續(xù)的紋樣豐富起來,艷麗多姿,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精巧的服飾,可說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飾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