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麻城春節(jié)習俗(2)
興云醬
我門麻城人是比較好客的,無論你去誰家拜年主人都會端上一碗自家做的肉糕來招待你。但是一天要拜這么多家的年,恐怕再有10個肚子也裝不下。但是又盛情難卻,怎么辦呢?只好接過主人遞過來的肉糕,象征性的吃一口或是喝幾口湯,再跟主人推辭一翻,客氣半天。說是吃好了,再也裝不下去了。這樣主人才能把肉糕端回去。
這邊過年以前是有很多活動和娛樂節(jié)目的,可是到了現(xiàn)在大家一般都簡化了。以前一個村子里面會在一起看場電影什么的;可是到了現(xiàn)在一般都只是打牌,從老到小幾乎一天到晚的都在麻將桌上面坐著。那些年輕的就更不用說。我發(fā)現(xiàn)打牌這個習俗到是一點都沒簡化;而且全國各地幾乎都以這作為過年期間的主要娛樂活動。
年過完了,馬上就是元宵節(jié)了;這可是我門麻城人的第三個年。元宵在早期節(jié)慶形成過程中,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正月望。隋朝以后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宋以后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jié)。各式各樣的燈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元宵節(jié)的發(fā)展史中,燈在隋朝才出現(xiàn),在各種元宵節(jié)目中算晚的,卻后來居上,從唐朝開始,燈成了元宵的主要標志。一般認為元宵以漢武帝在正月祭拜“太一”為開端。但祭拜“太一”并不一定在正月,也非年年舉行。所以元宵的起源不能算從漢武帝開始。元宵大約是從公元3世紀開始,慢慢形成為一種節(jié)慶,至南北朝時期發(fā)展為固定的節(jié)日,但成為后世元宵節(jié)的花燈和百戲到隋煬帝才確立,隋煬帝是第一個把元宵慶典官式化的皇帝。今天提到元宵,許多人會想到這是“中國情人節(jié)”,因為多少戲曲都以才子佳人元宵邂逅并共訂盟誓為題材。但是追始溯源,元宵節(jié)強調的“情”卻是“親情”而非“愛情”,或許這也反映了中國文化在“情”方面的特點吧。
俗話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麻城東山區(qū)對待正月十五似乎比年三十更重視,年三十只是爐火燒得旺,而正月十五則家家整宿燈火通明,直至天亮。麻城元宵與眾不同的習俗,是這天要接公祖“回家過年”。在麻城,臘月廿四的小年,臘月三十的大年都沒忘記祖先,但只是祭。到了正月十五晚上,也就是過年的“閉幕式”,各家都敞開大門(過小年和過大年門都關著),香案上擺著供品,迎接公祖“回家”。回家就回家唄,麻城人還怕公祖?zhèn)儾换?,還要帶著香燭到祖墳上去請,把香燭點燃,還要罩上罩子,怕風吹熄,影響他們走路。所以正月十五晚上,墳山上一片燈火搖曳,繁星點點,煞是壯觀。這正是我們麻城人對先輩門懷念的一種方式,也充分的反映了我們麻城人比較重視親情。
“年過月半盡”各種行業(yè)相繼開張了;到處又都恢復了以往的繁華與寧靜。農(nóng)村也開始進行春播了,大家都處于一種忙碌的工作狀態(tài),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跟往常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