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禮俗 “長嫂如母”“外甥打舅”
杏花君
合肥地區(qū)有兩個禮俗:“長嫂如母”和“外甥有理打得舅”,分別代表著合肥人民生活禮俗的特點,前者表示要尊重長輩,后者表示凡事得歸理。
“長嫂如母”包含著兄嫂對幼小的弟妹有撫養(yǎng)的責任以及弟妹敬重兄嫂這樣兩層意思。這個習俗的形成,和包拯有關。傳說包拯未滿月,娘就死了。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兒子的搖籃里一起養(yǎng),喂包拯奶,喂自己兒子粥。如果沒有賢惠的嫂子,也就沒有包拯。包拯侄兒包勉,是嫂子晚年的唯一親人。包勉當知縣時作奸犯科,被告到巡按包拯那里。面對“法”與“親”,包拯毅然選擇了“護法滅親”,斬了侄兒,他擔當起贍養(yǎng)嫂子的義務,并要求全家都遵循“長嫂如母”這一道德標準。這個故事在全國都有影響。京劇《赤桑鎮(zhèn)》,吉劇《包公賠情》就是說的這件事,在合肥地區(qū)罵一兩聲姐姐是可以原諒的,但絕不允許罵嫂子。
其實,包拯并無哥嫂,民間傳說把長媳崔氏撫養(yǎng)弟弟包綬之事附會到老包身上。據(jù)1978年合肥包拯墓出上的墓志記載:包拯本無兄長,他63歲去世,其長子包繹已死多年,次子包綬方5歲,由其嫂崔氏撫養(yǎng)成人,并給娶了老丞相文彥博之孫女為妻。
禮俗“外甥有理打得舅”,在合肥地區(qū)幾乎成了人們的口頭語。傳說包公從揚州府調廬州(合肥古名)知府,一到任,就把府堂上的“明鏡高懸”的匾額換成“國法無親”的匾額。包拯的堂舅周六子認為包拯這樣做,只不過是“聾子耳朵外牌子”。俗話說,“親是親,鄰是鄰,關老爺維護蒲州人”,照樣欺壓良民,騙人錢財、而且拒不認錯悔改。包拯忍無可忍,為了維護國法,嚴懲了周六子,打了他板子,并帶枷示眾。從此以后,包拯的親友再也不敢仗勢欺人。于是就流傳下“無理難憑輩高,外甥有理打得舅”的話頭。
“長嫂比母”與“外甥打舅”,這兩個禮俗在處理上下輩關系上似乎是對立的。但在倫理道德等方面,卻無悖于情理之處。歷來對人們的精神起了凈化的作用,并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