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特色文化
慕笛安
錦雞舞
錦雞舞來自丹寨縣。舞臺上,在8名苗族小伙的蘆笙伴奏下,身著錦雞服飾的24名苗族姑娘雙腳按蘆笙曲調(diào)節(jié)奏變換出優(yōu)美姿勢,雙手于兩側(cè)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超短裙腳邊的“羽毛”銀浪翻飛,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輕盈,雙手于兩側(cè)自然放開,悠然搖擺。
錦雞舞發(fā)源于丹寨縣排調(diào)鎮(zhèn),在方圓50多平方公里2萬多人口的苗族村寨中流傳,有“天下第一錦雞舞”之稱。傳說,在當?shù)孛缱迦嗣襁w徙進程中,是錦雞幫助先祖?zhèn)冋业搅俗詈蠖ň拥牡胤剑彩清\雞為先祖?zhèn)儙砹说竟?、小米的種子和創(chuàng)造歡樂的飛歌,所以錦雞就成了他們的命運吉星。在丹寨定居后,苗族的祖先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饑度日。于是這里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節(jié)日里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敲擊銅鼓,歡跳錦雞舞,放牯子牛斗角,以紀念先祖和懷念錦雞。
相傳,苗族祖先遷徒時只有三樣東西:水牛、谷種和蘆笙。定居后,帶來的谷種沒田種,他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摘野果,撈魚蝦充饑渡日。有一位老人套到了只錦雞,在清理時將錦囊包丟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誰知便長出小米,次年,他又把小米作種子燒荒播撒,長出了滿坡小米,小米救了苗族祖先的命。
于是,為了感恩,便仿照錦雞美麗的頭飾裝扮自己,在蘆笙舞蹈中,模仿錦雞的求偶奇態(tài)、神情跳舞。錦雞舞最初的功能是與祭祖有關(guān),在十二年一祭的祭鼓活動全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蘆笙所演奏的曲目有著嚴格的定制,其曲目傳遞了苗族遠古的信息,如蝴蝶媽媽等,錦雞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為青年男女架起了愛情的橋梁,在“吃新節(jié)”等大型民族活動中讓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樂示愛。
“錦雞舞”舞蹈動作以四步舞為主,兼以六步舞轉(zhuǎn)身;起舞以左腳先動為先,即左腳行向左側(cè)輕邁一步,右腳隨著踏上靠攏,然后右腳向右邁一步,左腳向右踏上靠攏,又輪到左腳向左邁一步,右腳跟上,到第四回即用六步舞轉(zhuǎn)身180度,如此往返,側(cè)身相隨圍成圓圈緩慢前行。身著盛裝的苗族婦女圍裙厚實,跳舞時兩手斜展于腰間,如錦雞展翅,并不時扇動,悠然自在,十分優(yōu)美。
1995年黔東南州人民政府為《錦雞舞》節(jié)目頒發(fā)創(chuàng)作一等獎。2002年10月,丹寨縣民族文藝工作隊將《錦雞舞》帶到凱里參加“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jié)暨民族服飾文化節(jié)”表演,一舉奪得了蘆笙舞蹈藝術(shù)大賽一等獎,為丹寨,為黔東南,為貴州,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