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七夕行橋習俗
嘉言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便是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 或稱“少女節(jié)”、“女兒節(jié)”。在邵武,七夕這一天不僅是少女們的節(jié)日,上了年紀的婦女們也同樣要過“七夕節(jié)”。
邵武有七夕婦女行橋的傳統(tǒng)習俗,“行橋”是邵武方言,即走橋,起源當在元或明初,傳承至今,主要分布于邵武城區(qū)及城郊鎮(zhèn)。
“行橋”習俗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大多稱為“走橋”、“踩橋”、“走百病”等,唯有邵武和廣東佛山稱“行橋”。各地走橋的時間不盡相同,只有邵武是在“七夕”這天。
邵武“七夕行橋”,須按順序次第走過三座橋,首先是芹田的“父母橋”(通濟橋),然后是南關外的“夫妻橋”(白渚橋),最后是東關外的“子孫橋”(三公橋)。七夕這一天,上了年紀的婦女們呼朋喚友,成群結(jié)隊,川流不息,次第走過三座橋。行“父母橋”,是祈愿在世的父母健康平安,福壽雙全,悼念去世的父母,祝愿他們早日得到超生;行“夫妻橋”,是祈望夫妻和和睦睦,恩恩愛愛, 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白頭偕老;行“子孫橋”,就是祈盼兒孫滿堂,人丁興旺,子貴孫榮。
現(xiàn)今,“子孫橋”、“夫妻橋”,已多年沒有舉行“行橋”活動了,但“父母橋”卻依舊每年都舉行“行橋”活動。
每年七月初六,來自邵武各地的婦女們都會聚集到芹田村,參加“行橋”活動。夜幕降臨,“行橋”開始。參加“行橋”的婦女們手捻佛珠,在橋的兩側(cè)點燃香燭,鳴放鞭炮,之后口念彌陀在橋上緩緩地來回行走。午夜后,“行橋”進入了高潮,僧侶口念佛經(jīng),手灑圣水,緩緩而行,樂隊奏樂緊隨其后。漸漸的,夜深了,橋上的燭光漸漸地暗淡下來,村民帶著無限的幸福和溫馨三三兩兩地往家趕。
“行橋祈?!钡拿袼谆顒?,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為父母祈福,為夫妻祈福,為子孫祈福。“祈五?!笔侨藗冏顦闼刈蠲篮谩⒆顝娏业脑竿?,是心靈的寄托。每一位參加祈福活動的婦女臉上都寫滿虔誠。
對父母的愛稱之為“孝”,這是最濃烈的血濃于水的血緣之愛;對妻子的愛稱之為“義”,這是最親密的刻骨銘心的姻緣之愛。 “行橋”將最美的愛烙印在人們的心田。
七夕行橋是一項古老的民俗活動,雖然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行“父母橋”的實質(zhì)是孝道,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尊老敬老;行“夫妻橋”的實質(zhì)是夫妻和睦,白頭偕老,家庭幸福;行“子孫橋”的實質(zhì)是把子女培養(yǎng)成人、成才。它是展示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平臺。
2010年,“七夕行橋(邵武)”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