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建甌錐栗的傳說(3)
雨落心塵
楊榮與錐栗
楊榮,字勉仁,建安(今建甌)人。為明初內閣重臣,先后經(jīng)歷過五個皇帝,同楊仕奇、楊溥一起稱為“三楊輔政”。因他官至太子少傅工部尚書,死后又敕封為左柱國太師,是典型的“五朝元老”,所以建甌民間都尊稱他為“楊太師”。楊榮自小聰明,好學上進,富有才華,琴棋書法兼精,又是明初風靡一時的“臺閣體”詩派領袖。寫了不少詩歌,其中也有一些關于栗子的詩,其中有一首頗為傳奇。
楊榮的祖父楊達卿是建甌房道鄉(xiāng)紳,平時樂善好施,有一年為了救濟災民,以“斗樹株粟”的方式,在房道大富山造了數(shù)千畝樹林,號為萬木林并告誡族人要好好保護,不得亂砍亂伐。楊榮少年讀書之余常到林中嬉戲,栗熟時節(jié)也常與小伙伴們撿拾錐栗。楊榮入輔政后,為紀念先祖的德行,親手繪制了萬木林圖并作了一篇圖記,呈送給明成祖。成祖看了之后大為贊嘗,下旨表彰。楊榮將圖記刻石立碑,借助朝廷權力有效地保護了萬木林。這片樹林歷610余年依然郁郁蔥蔥,成為中國南方歷史最久面積最大的人工保護林,國家為此專門建立了保護區(qū),成為世界聞名的森林科研基地。
楊榮在朝為官幾十年,深諳“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為人低調謹慎,十分注意處理各種關系。每年都要從家鄉(xiāng)運來許多土特產(chǎn),作為“鄉(xiāng)儀”,分送給同僚。這些鄉(xiāng)儀中,就有產(chǎn)于萬木林的錐栗。這些從南方帶來的錐栗,外觀上與北方產(chǎn)的板栗不一樣,味道也比板栗更為清脆,為此深得同僚們的歡喜。楊榮也因頗為得意。然而始料不及的是,就因為這些錐栗,差點讓楊榮丟了腦袋。
楊榮最后輔助的一個皇帝是英宗朱祁鎮(zhèn),其時他已經(jīng)歷四朝皇帝,將近古稀之年,是朝中少有的幾個德高望重老臣。楊榮一生雖然處事謹慎,但他奉行的是“外圓內方”策略,緊持操守,不與朝中小人同流合污。并在皇帝面前婉言告諫不要犯“親小人,遠君子”的錯誤。為此,引起了朝中小人們的嫉恨,便想方設法要除掉楊榮。當時有一個宦官王振,憑著自小追隨英宗,得到英宗信任,成為英宗時的宦官之首,主管司禮監(jiān),并幫助皇帝管理內外奏章公文,甚至代皇帝批閱奏章,名為“批紅”。王振利用批紅機會,做了不少謀私利的手腳,并企圖凌駕于內閣之上。為此,楊榮與內閣大臣們進行了堅決的抵制。王振的許多陰謀遇挫,心中越發(fā)憎恨楊榮。他左思右想,終于想到了一條陷害楊榮的詭計。
王振打聽到楊榮每年都有送錐栗等鄉(xiāng)儀給同僚的習慣,又打聽到楊榮很喜歡家鄉(xiāng)的錐栗,還常畫“栗圖”送給朋友。于是便想方設法搞到一張楊榮的栗圖,琢磨半天后,帶進皇宮。有一天,趁英宗與小宦官們玩的高興之際,便將栗圖拿給英宗看。英宗初一看,見那栗子畫的形象生動,還頗為贊賞。但王振卻說:圣上啊,別小看這幅栗圖,楊榮畫它是別有意圖的。你看,他把這栗子畫的渾身是尖刺,還有一個裂口,分時是借圖自況,自許為要用口來譏刺皇上……。英宗本不是什么明君,平時就不喜歡楊榮們老是在他耳朵邊說大道理,此時聽王振這么一說,頓時大怒,立即命人將楊榮傳進宮內責問。
楊榮急匆匆地趕進皇宮,見英宗一臉怒氣,而王振在一旁幸災樂禍,一時摸不到頭腦。直到見英宗拿出自己畫的栗圖,問他什么意思,這才明白了怎么一回事。很快鎮(zhèn)定下來,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在栗圖上方空白之處,當場題寫了一首七言詩:
山果經(jīng)霜欲熟時,苞如刺猬碧參差;
早知戰(zhàn)栗承天意,不遣龍沙涕淚垂。
題完詩后,楊榮將畫重新呈上,英宗一看,怒氣便消退了許多。楊榮見機告訴英宗,此畫用意是表達自己對皇上的一顆忠心,你看那錐栗,外表雖然全是刺,內里卻有一顆赤紅滾圓的心啊。這一說,英宗轉怒為喜,“既然你把你家鄉(xiāng)的栗子說的這么好,那就帶點來給朕嘗嘗!”
楊榮馬上把錐栗送進宮中讓英宗品嘗,英宗果然也十分喜歡。自此后,楊榮在送鄉(xiāng)儀的同時,也會送一份錐栗進宮。建甌的錐栗,就這樣名傳京城,而建甌的人也自豪地把錐栗稱為“貢閩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