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春節(jié)民俗
文玉氏
東營有著獨特的黃河口文化,東營的文化淵源可追溯到人類的史前時代。大量出土文物表明,這里至少有5700多年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積淀,使這里地靈人杰。
東營境內(nèi)南部和西部地區(qū)多為古村古鎮(zhèn),東北部沿海地區(qū)移民較多。過去,境內(nèi)居民主要從事農(nóng)、牧、漁、鹽業(yè)生產(chǎn),勤勞儉樸,淳厚善良,思想觀念受齊魯文化的影響,民間習俗亦具有齊魯文化特征。
黃河口附近的利津縣和墾利縣,在近現(xiàn)代經(jīng)歷過幾次官方安排和民間自發(fā)的移民,在這里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匯的現(xiàn)象。墾利本為利津析地設(shè)置,其土地幾乎全部為黃河在近百年攜來泥沙淤積而成,利津的墾荒者稱這里為“大洼”,墾荒之后稱為“墾利洼”,地方在今墾利縣城左右,風俗與利津相同;縣城東北一帶,墾荒者多來自壽光與廣饒,而以壽光為多,風俗近似壽光;近黃河口處,1935年由官方安排從東平、梁山、平陰、陽谷等地遷來水災后的災民,他們基本保存著魯西南的風俗。
60年代開發(fā)勝利油田,數(shù)萬工人攜家?guī)Э趤淼近S河口,油田職工來自五湖四海,各有不同的習俗,各地風俗互受影響,但入鄉(xiāng)隨俗者居多,基本上保持了當?shù)氐娘L俗人情。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陜西籍、東北籍的工人最為集中,于是,東營又成了四川、陜西、東北風俗與當?shù)仫L俗并存的地方。油田的春節(jié)習俗是五花八門的。油田的人來自五湖四海,都秉承了各自家鄉(xiāng)的習俗,但初一拜訪父母及其它最親的長輩親戚都一樣。
歡天喜地“忙年”
喝臘八粥、泡臘八醋預示了過年的信息。臘八粥源于佛教,相傳釋迦牟尼得到牧女的奶粥后,于臘八“成道”。后來僧家煮粥供佛,以示紀念。臘八粥用小米、江米、紅小豆、黃米等熬制。臘八粥之美,全在粥果,有紅棗、栗子、核桃仁、花生、桂圓肉等。夜半淘米煮豆、剝殼剔仁,清晨熬好,合家聚食,饋送近鄰。這天還要泡“臘八醋”:將潔白肥大的蒜瓣兒浸在貯醋的小壇里,封固,以備過年蘸餃子用。從臘八到除夕的二十多天,蒜味融進醋里,使酸辣味道適中。用臘八醋蘸熱水餃,蒜香噴鼻,誘人食欲。黃河口墾荒人家,家有新婦,臘八日用黃米、紅棗制糕,名為“吃碗糕”。
農(nóng)歷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次日,即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嚴格講,過年是農(nóng)歷新年的第一天,但實際上,從農(nóng)歷新一年的第一天開始,民間即已充滿了濃郁的“年味”,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新年才算過完。
臘月二十三就是人們常說的“小年”,從這一天開始,農(nóng)村各家各戶就開始籌備年貨了。在東營區(qū)、利津、廣饒一帶,自古以來有臘月二十三祭灶辭灶的風俗。此外,在二十三前后這幾天,各家各戶還要來一個大掃除,東營區(qū)一帶都叫“掃(音抄)屋”,掃屋的時候要把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搬到院子里,把屋里旮旮旯旯全都掃個遍,干干凈凈迎新年。
東營各個地方都有家家戶戶備年貨,動手做面食的習俗,因為面食的種類比較多,所以花費的時間較長,一般有類似壽桃的饃饃、花卷、綠豆包,還有的做年糕。然后,各家各戶便張羅著動手炸魚、炸肉、炸丸子、炸藕合之類的東西。
臘八過后,家家戶戶開始灑掃庭院,置辦新衣,準備年貨,在喜慶氣氛中忙碌著,人稱“忙年”。至春節(jié)前兩三天最為繁忙,家家戶戶添置新碗筷;趕年集(春節(jié)前最后一個集市,最為繁華熱鬧),買肉、買魚、買鞭炮、買年畫;備辦食品,蒸年糕、蒸饅頭、炸丸子、剁餡子(餃子餡)。期間,民間所有借貸各作歸還,舊時窮人多出走躲債,過年如過關(guān),故春節(jié)又有“年關(guān)”之稱。臘月二十九,忙年進入高潮,一邊煮肉炸魚,一邊給親友送年禮,貼年畫,貼對聯(lián),民間有“臘月二十九,家家貼道酉(對聯(lián))的俗語?!?/p>
過年期間,東營各地還有些禁規(guī),臘月二十五是不許打掃屋子的,因為一直流傳這一天是屋的生日,不能隨便打掃,不過,現(xiàn)在這些只是一個個人喜好的問題,年不是過去的年,但年仍然是中國年……
除夕,守候一年的希望
臘月三十,即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有時是二十九),人們?yōu)咄ピ?,貯滿水缸,備足柴草,掛家譜,擺香案,并上香火。
大年三十上午,人們開始在堂屋當門掛起家譜,并擺供祭神,供奉祖先,供品包括魚肉瓜果之類,如果條件允許,還要親自上墳燒紙,以求得先人保佑。下午則開始張貼年畫和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風雅者如“風搖竹影有聲畫,雨打臘梅無字詩”、“杏花雨沾衣欲濕,楊柳風撲面不寒”等等,經(jīng)商之家則大抵會貼上“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之類的內(nèi)容,另外還有一些像“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一冬無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之類的春聯(lián),所反映出的無不是吾鄉(xiāng)百姓一年里最為素樸的愿望。這些春聯(lián)多為家人自娛自樂而寫,有時也會請人代筆,所以,在那些喜歡書法者的門前,求字者亦常常因此而絡繹不絕。不過,這種情形在近年業(yè)已漸趨式微,大概是因為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變得太快了吧,快到連寫春聯(lián)的功夫也不復有,于是,家家的門邊都換上了從市場上買來的、統(tǒng)一的春聯(lián)。
下午家家戶戶包餃子。傍晚,餃子出鍋后,各家男子到墓地上墳(也有的請老爺老嬤),請祖先回家過年。然后全家人放鞭炮,吃餃子。
太陽西下,利津一帶人家開始“叫明”。各家在大門口或巷首點燃芝麻秸或谷草,全家圍站在火旁。老人一邊撥火一邊“明?。∶靼?!”地叫著。當火著的最旺時,每人引著一把谷草,口中不斷念著“大葫蘆頭,小葫蘆頭,銀子錢往家流”、“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里來穿襖子”等語往家跑,把火把放在灶門后,再上好“攔門棍”,企盼金銀財寶不往外流,在新的一年里吃穿有望。入夜即開始守歲,忌說不吉利話,男家長多坐于“家堂”(祖先的靈位)旁上香、供茶、飲酒,以示同逝去的祖先過年;女子多在包餃子、講故事、說笑話;青年男女也有打紙牌、做小游戲、喝酒吃糖果的;全家團團圓圓,有說有笑,其樂融融。80年代以來,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除夕夜看電視,尤其是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成為人們守歲時的主要內(nèi)容。
除夕就是人們說的年三十,東營不同的地方,時間上稍有差異,但都是在這一天,年長的長輩領(lǐng)著家里的老老少少,帶著蒸好的各式各樣的面食、酒以及鞭炮來到祖宗的墳前,通過這種方式向過世的祖輩提前拜年,告祭他們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接下來,一家人開始準備年夜飯守歲,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等待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各戶在院子里燃放鞭炮。不過,東營有些縣區(qū)農(nóng)村仍沿用舊俗,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意思是說,要想發(fā)大財者,鞭炮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所以新年鐘聲敲響時的鞭炮,前后持續(xù)約半個小時。
廣饒花官、陳官一帶有一習俗,各家吃完年夜飯走出家門,在自家門口燃起火堆,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團聚,祈福,孩子們放爆竹,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一活動大約持續(xù)一個小時。
很多移民中至今仍保持著故鄉(xiāng)的風俗。從除夕之夜開始,過年逐漸進入高潮,這時,每家門前都會橫置一條長長的“攔門棍”,一方面防止鬼怪進院,另一方面要把財源運氣攔在家中。鍋中要放上兩個饅頭、豆腐、年糕,用以“壓鍋”,以求全年都有飯吃。正月初一,鄰里之間要攀比誰家起得最早,因為起得越早就意味著新的一年過得越好,所以天尚未明,相互拜年的人們就會紛至沓來,主人則會拿出家中最好的糖果和香煙迎接客人的到來。拜年首先要拜老人,但這時要問的卻并非平時的客套話,而是要問:“老人家起得早嗎?吃了幾碗餃子?”老人就會興致勃勃地告訴你自己起得很早、吃得很多,以示身體很硬朗之意。
魯西南移民中有“春節(jié)五更乞長”的習俗。兒童起床后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椿樹,同時唱“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
爆竹聲中大年到
舊俗春節(jié)從初一零點開始,夜交子時新年到,男家長“發(fā)紙馬”,民間有“發(fā)紙馬”越早越吉利、吃餃子越多越健康的說法,有的不到半夜就“發(fā)紙馬”,叫“搶年過”。男家長煮餃子,兒孫放爆竹,全家在神龕前燒紙進香,叩拜“家堂”,然后共進年夜飯。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后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lǐng)下祭拜天地神靈。
黎明前,各家煮餃子,放鞭炮,家庭主婦發(fā)錢糧祈禱一年的平安富足。春節(jié)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qū)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qū)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飯后鍋內(nèi)要放上饅頭,意在有余頭。水餃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
春節(jié)的餃子里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fā)財。不管誰吃到哪一種,大家都衷心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