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的街道名稱由來典故
冷荷
柳巷
柳巷,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業(yè)鬧市區(qū)。在是太原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街道之一。它繁華,繁華到百貨俱全、店鋪櫛比;它熱鬧,熱鬧到人流熙攘、摩肩接踵、絡(luò)繹不絕;它古老,古老到?jīng)]有一個人能說清它究竟問世于哪一朝、哪一代。至于這條街為什么要叫柳巷,似乎一直是一個謎,難覓真諦。不過,在老柳巷人的口中,卻代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明朝開創(chuàng)者朱元璋,在北伐滅元的戰(zhàn)爭中,揮戈直指元軍的軍事要塞——太原。駐扎太原的元軍,憑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優(yōu)勢,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將軍常遇春,為了解敵軍詳情,親自化裝成樵夫,混進太原城臥底。不料,常遇春的行跡被元軍探子探得。當他剛剛穿過太原城東門外的橋頭街,混進朝曦門時,就被元軍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將軍急迫之中,殺開一條血路,拐入城墻根下的一條小巷,鉆進巷北的一個破舊小院。
這所殘頹的小院里,只住著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婦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殘殺,兒子又被元軍抓去,一去不歸,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統(tǒng)治者。她見這位樵夫被元兵追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進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闖入院中搜尋,柳氏裝聾作啞,把他們騙走。
常大將軍獲救后,深謝老人救命之恩。臨別時,他順手摘下院中樹上的一根柳枝,交給柳氏,密告柳氏不日將率大軍前來攻城,要她把柳枝插于門前,明軍見到會盡心保護。
幾日后,明軍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見戰(zhàn)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鄰難逃戰(zhàn)劫,遂走家串戶,告訴眾鄰,各取柳枝插于門上。由于常遇春探清了城中敵情,安排了內(nèi)應(yīng)坐探,明軍里應(yīng)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軍士兵,按常大將軍的命令,看到門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護,秋毫無犯。
戰(zhàn)后,眾街坊為了感謝柳氏,也為了紀念太原的光復(fù),便把門上的柳枝植入門前街畔。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發(fā)芽、吐翠。插入街頭巷尾的柳枝,隨著時光的推移,長成了小柳樹、大柳樹、老柳樹。從春到夏,從夏到秋,這條不起眼的小巷,綠柳成陰,枝條婀娜,涼爽愜意。于是,一個美麗的街名“柳巷”來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杏花嶺
杏花嶺原本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街名,而是一個花園林苑的名稱,是誕生于五、六百年之前的明晉王府花園之一。當時的杏花嶺,確實是個有坡有嶺,遍植杏樹,令人賞心悅目的去處。它與毗鄰的松花坡,亦稱松花園,相映為趣,堪稱太原城中的園林之最。
據(jù)記載,早年的杏花嶺,地處晉王府城內(nèi)東南隅。每逢仲春之際,坡嶺翠綠,杏花簇簇,綠紅掩映,香氣噴溢,簡直是一個杏花的世界。后來,晉王府城壽終正寢,杏花嶺也逐漸荒蕪。直至清中葉之后,這里又慢慢地得到開發(fā),杏樹、榆樹成林,成為太原城中的一片公共林地。
日本侵略軍攻陷太原后,看中了杏花嶺這塊風水寶地,砍伐林木修建神社。40年代初,這些侵略軍又將杏花嶺北坡上的林木砍伐一凈。為掩飾其掠奪行為,他們在這被砍伐殆盡的嶺坡上修建了簡陋的體育場,供在并日人和軍隊操練服務(wù)。
太原解放之后,人民政府和太原人民,在這片荒坡之上重新修建了體育運動場,以其原稱杏花嶺命名,全稱杏花嶺體育場。對于美好的東西,人們總是懷念不忘的。杏樹、杏花雖一去不返,土坡土嶺雖已湮設(shè)為平地,然而,這使人向往的名字——杏花嶺,卻演變?yōu)榻置鱾髁讼聛恚o太原的人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開化市
開化市場,位于太原市繁華的鐘樓街鬧市中心。始建于1920年,距今已有70余年的歷史,當時商家店鋪云集,由幾家大戶合股公司,又拆舊辟新,由開化寺改為“開化市場”。
開化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已不可考。
宋紹圣年間(公元1094—1096年)重修,名漢封寺。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6年)改稱延壽寺。明正統(tǒng)年間(公元1436—1449年)朱棡孫子朱美堅重修。
寺院坐北向南,正面迎著現(xiàn)在的開化寺街。門前建一牌坊,上寫“敕賜開化禪林”六字,所以叫“開化寺”。民國初年廢除寺廟,改為市場,所以又叫開化市。
狄村街
狄村以姓氏而名。唐宰相狄仁杰故里。
道光《陽曲縣志》載,狄梁公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縣戴夢熊立,道光六年邑人張廷銓重修”。碑北,原唐梁國公祠旁有一古槐,傳為狄母手植。道光六年(1826年)邑人張廷銓撰記立石,題曰“唐槐”。
迎澤
明萬歷〈太原府志〉里有當時的太原城平面圖,太原兩個南門分別名為迎澤,承恩(合稱是承迎天子恩澤之意),大約就是現(xiàn)在的迎澤公園一帶,南門是正門,是迎接皇帝的詔書,欽差之類的門。
太原的兩座南城們迎澤、承恩之名來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相傳是舜帝時代歌頌?zāi)巷L造福于運城鹽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說世間萬物都承迎南風的恩澤。于是,兩座南門分別被命名為迎澤門和承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