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民間音樂
愛情無關
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民間音樂主要包涵在傳統(tǒng)的春節(jié)社火、木偶戲、鎖吶和南北山區(qū)山民們哼唱的山歌,目前已瀕臨失傳。
傳統(tǒng)社火曲
傳統(tǒng)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傳唱的社火曲普遍為《渡船曲》,小曲有《十二大將軍》、《十二花》、《繡荷包》等,這些曲調仍然流傳于西部鄉(xiāng)鎮(zhèn),耍社火一般通用此調。該曲調目前我們在搜集整理之中。
嗩吶
這一個傳統(tǒng)樂器,吹奏人現存在小川單山村、韓山村、祁壩村,紙坊鎮(zhèn)邵坪村,索池欒山村等地,詞調有《柳生芽》《祭靈》等曲子。全縣吹嗩吶人已上百人。
木偶戲
木偶戲在成縣又稱“木腦殼”,與秦腔戲相比叫小戲,木偶戲的唱腔和道具樂器與秦腔戲相同。木偶有杖頭木偶和懸絲木偶,成縣木偶屬杖頭木偶。木偶的頭象由木質材料雕刻,眼睛安裝弦軸,上下閃動,左右顧盼,嘴部能張合,舌能伸縮,頭像制作奇巧,雕刻精湛。
成縣從事木偶戲演出的人主要在紅川鎮(zhèn)、相傳清朝末年紅川盛行木偶戲。
年由張敦瀛組織成立了業(yè)余秦腔劇團,借貸購置道具,舉行演出活動,文化大革命開始,他們被列為“四舊”成為掃除的對象,焚毀了道具,解散劇團。
80年代以后,張敦瀛從蘇州又購置木偶道具,又復興木偶戲,每年,在徽成二縣各地演出,在紅川演出十余場。張敦瀛年事已高,女兒張玲又到陜西戶縣進修學習木偶技藝。如今張玲擔任團長,繼續(xù)從事木偶行業(yè),能演50余部木偶戲。
木偶演出一般以一家人為主,有的自置戲箱,為劇團主人,請他人入班演出。成縣現有5家木偶劇團活躍在農村,農閑時利用廟會等陣地進行演出。沙壩鎮(zhèn)羽川村,有木偶戲,八十年代十分紅火,現即將失散。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從事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老藝人年事已高,有的已謝世,木偶藝術在迎來新的復興時,又因后繼無人而瀕臨危境。秦腔戲主要有小川振興劇團,該團具有較長的歷史,2001年重新組建,經過幾年的成長,活躍于隴南各縣農村,具有一定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