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童子戲
凌霜桑
童子戲起源于唐朝,出自“儺戲”(儺戲分為四大類:民間儺、宮延儺、軍儺和寺院儺),童子戲屬民間儺和宮廷儺系列,自沭陽傳入泗陽,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童子戲唱腔古怪、悠揚動聽,如“怪味豆”般別有一番風味,深受當地廣大群眾的喜愛。一般多為人家酬神(俗稱“燒豬”,舊時生病禱神“允的”)而演唱。它保存了古代“打七”、“了愿”的民間習俗,是研究我國古代民間喪葬和巫文化風俗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研究戲劇起源與發(fā)展史難得的活教材。
在古時宗教祭祀活動中,有一種驅逐疫鬼的儀式叫做“儺”,舉行時,伴著行走的有節(jié)奏舞蹈,就是儺舞,以后這種儺儀和儺舞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吸收新的表演方式,并加入故事內容,便形成了以驅邪逐鬼為目的的儺戲。
唐朝時,童子戲用以“開壇驅鬼”,記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因與龍虎山張?zhí)鞄熡邢?,欲設計加害于他,于是將關外的五兄弟樂師藏于金殿地下奏樂,佯稱宮內有鬼作祟,要張?zhí)鞄熥焦?。張?zhí)鞄煴銓⑽逍值軞⑺?。殺死的五兄弟冤魂不散,日夜在宮內鬧騰,李世民便貼出皇榜招賢驅鬼,引來玉皇大帝九仙女下凡揭榜。九仙女帶領童子在此鋪設壇場,開壇了愿,領圣安宅,九仙女走后,童子就依她留下的關目,與宦官人家在宮內開壇驅鬼。以后,這種“開壇驅鬼”的形式流傳到民間,就形成了童子戲。
童子戲的劇目多為生活小戲和公案戲,比較豐富。演員均為男性,也分角色演唱。其伴奏先為狗皮鼓,后加入二胡、三弦,唱腔粗獷而單調,含有牛歌、夯歌成份,鄉(xiāng)土氣息濃厚,高亢激昂,口語化強。演唱的劇目主要有《目蓮救母》、《二十四孝》等,多為因果報應等迷信色彩極濃的內容。童子戲的藝人除具備戲曲表演基本功外,還必須具有剪紙、扎花、繪畫、書法、雕塑等技藝,因為在鋪壇祭祀儀式中,第一個項目就是剪紙做幡。因此,童子戲具有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童子戲有兩個支派,即水童子和旱童子。水童子藝人主要依靠船只作為交通工具,奔赴各墩埠演唱,或以船頭為臺演出。旱童子藝人則是走村串戶進行演唱活動。
童子戲因長期依附于神巫迷信活動,缺乏獨立性,故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地方劇種。特別是隨著社會精神文明的推進,封建迷信活動被社會文明所排斥和扼制,童子戲也就自然呈現出萎縮和瀕臨失傳的厄運。目前,童子戲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相信,通過搜集、整理、挖掘童子戲的歷史劇目,對傳承和發(fā)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文化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