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诿耖g婚嫁習俗
曲靜
??诿耖g婚嫁習俗
提親
解放前,??谧优幕榧?,多憑媒人說合,后由父母決定。提親稱合婚,也稱“納采”。市郊農村子女10歲左右就可定親,男家對某女有意,就請媒人提親,媒人取回女方生辰八字交男方家請人算命,如果命不相沖相克者,男家就備大米、酒肉送與女家,把女方庚貼悄悄地放在米缸里。如果13天之內平安無事,就說明雙方命合。如有喜事臨門,那就更佳。就可以擇日訂婚。
訂婚
訂婚就是送聘禮“定命”,稱“送命書”或“送花乾坤帖”,也稱“下聘”?!扒ぬ弊筮吿钌现骰楦改感彰蛢鹤拥男彰?、八字,同時準備訂婚禮金禮物,擇吉日把帖、禮金、禮物送與女方。女家接到“乾坤帖”后,就在右邊填上主婚父母姓名和女兒姓名、八字返還,此稱“回貼”。同時送回約十分之一的禮金作為“回禮”。男家接到回帖之日,即請親戚小宴,告之以喜事。
訂親
在市區(qū),訂親禮物一般是現金,市郊農村除現金以外,還要檳榔、豬肉、一擔米等實物。因檳榔可避腥、消食、清瘴,是古代交際的崇尚之物。不少地方婚姻均以檳榔定禮,故女子受聘稱“已領某家檳榔”。解放前,訂婚聘禮多則300銀元~400銀元,少則100多銀元,還有金銀首飾、衣物等。貧苦男家無錢訂婚,無錢娶妻的現象比較普遍。下聘送禮,多由媒人用籮筐挑去。錢銀要雙數,要用紅紙分包成雙。“乾坤帖”只備一份,由男方保存。
過禮
解放前,男女17歲~18歲便可完婚。完婚前,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家,求其同意。女方如答應,再由男方擇定吉日良辰,辦理婚事。??诹曀?,三月、八月青黃未接,謂之“窮月”,五月、七月系“鬼節(jié)”,均不宜婚嫁?;槠诙噙x在秋收之后的冬季?;榍耙粋€月左右,男家就要“過禮”給女家辦嫁妝。禮金多少根據男家的經濟條件而定,也有女家貪財,與男家因禮金的事發(fā)生爭吵。
送嫁妝
婚期3天。第一天男方張燈結彩,祭祀祖先,女方送嫁妝。是日上午,女方請親戚、姐妹看過嫁妝后,用“木格”(送嫁妝的專用器具)抬送至男家,嫁妝多的往往用10臺“木格”抬送,以顯榮光。嫁妝有兩個有腳的大木箱組合的圓柜,可當床用;有洗臉盆、腳盆、尿盆、臉盆架、梳妝臺、棉被、氈、褥、枕頭等。女方要“修頭釘角”,請吉利婦人用男方送來新買的面粉和紗線,象征性地往未婚新娘臉上絞絞幾次臉毛,說幾句訓示的話,俗謂“拾面”,雅稱“開面”。
當晚,新娘的姐妹朋友伴新娘住宿一宵,互敘離別之情,新娘唱哭嫁歌。姑娘出閣哭嫁之風,市郊農村較市內更盛行,一般哭1夜至3夜不等。花轎上路,“哭嫁”便止。長流地區(qū)哭嫁則于婚日新郎堂中“謁祖時”,嫁者束腰坐在神龕下,隔屏面向夫婿放聲大哭,雜以鄙韻俚語,借題發(fā)揮傾吐心中之事,俗稱“哭龕”。這種哭,有“哭曲”。有的女子年輕不懂世故,不會哭“哭曲”,所以有的在出嫁前就先請人來授教。此俗一直相延至解放前夕。
迎親前,男方請家境發(fā)達有兒有女的夫婦幫助“安床”,新床定位后,安床夫婦再在床上齊躺一下,表示新婚夫妻如此“白首偕老”。新郎在燈前接受訓示。接著請二男童來“開便桶”,就是事先用紅紙包好食物(多為花生)和“花紅”(紅包)放在新便桶里,讓其男童掀起桶蓋,裝作向桶里小便狀,意在婚后將生男孩。
迎親
婚禮的第二天為迎親之日,女方上午辦嫁酒,讓親戚、朋友歡送新娘出家門。男方下午備儀仗隊,吹八音,4人扛著大紅花轎,組成迎親隊,敲敲打打,放鞭炮到女家娶新娘。伴娘幫新娘梳妝打扮。新娘身著紅衣服、紅鞋、紅襪子,頭披紅紗巾,由人扶攜進廳堂,拜完祖先后上花轎,女家還派一名小女孩隨坐花轎同往男家。起轎時,女家將事先放在轎杠上的一件衣衫拉下來,否則,就認為會將女方家財抬走。新娘上轎后,雙手按著轎沿,左右搖擺,叫“搖櫓”。有的一路搖到男家門口,不允許轎夫半途停歇。一路上女家備茶果熱情招待迎親隊伍。
花轎抬到男家門口停穩(wěn)之后,請人擺起香案,擺上蒜頭(蒜音順)等物,殺一只紅公雞,連雞帶血從轎頂上拋過,稱“祭煞”,以保新娘順順利利,平安無事。這時,事先選定的一位家道發(fā)達的吉利老人鋪著二張新草席,并在中堂門口擺一爐炭火后,新郎打開轎門,領著由“陪嫁媽”(臨時雇請的老婢女)攜引新娘,從草席上徐徐走到家門(草席前后輪鋪)。這時,新郎先走一步,用一只手按著門檻,新娘跨過爐火“凈身”后,從新郎腋下低頭而過,新郎則手執(zhí)折扇,往新娘頭上輕輕幾敲,再進洞房。新娘在房間坐著等候時辰拜堂,俗稱“拜家堂”,也稱拜“花堂”。吉時一到,新娘由伴娘引出大廳,同新郎雙雙舉行拜堂儀式。堂上花燭高照,庭前禮炮齊鳴,瑣吶奏起樂曲,禮生放聲高喊: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公婆,夫妻接著跪拜堂中之長輩,并敬獻檳榔(榔音郎,取早生貴子之意),被拜者要回敬“花紅”,錢銀多少不拘,但必為雙數。拜堂儀式結束,新娘才摘下“禮冠”,換上首飾外出“獻席”(即到各酒席敬酒),其他賓客可以不獻,但由“兄弟”就座的“十友”席卻免不了。酒席散后,晚上男方朋友“逗新娘”、“鬧洞房”直至深夜。此后,由“陪嫁媽”陪同度過新婚之夜。
回路
婚后翌日清晨,新娘備禮物,在“陪嫁媽”和夫妹(沒有夫妹的,可請別人)做陪回到娘家。俗稱“回路”。下午回來之后,又是先拜祖先,接著去拜4個墻角(即男方居屋的墻角)謂之拜“四房公婆”(指設有列進祖先的歷代殤神),再去拜各親房長輩,給嬸婆伯母等送檳榔。古代女子有做鞋習慣,還要給這些長輩送禮贈鞋,長輩也得給新郎“花紅”,經濟條件好又慷慨者,還給金耳環(huán)或金戒指等。傍晚,新郎新娘返回男家。
站房角
婚后第三天,新娘由隨來的姊妹陪伴,整天不出房門,叫“站房角”。鄰里來看新娘、鬧新房,“兄弟”逗“姊妹”,熙熙攘攘、十分熱鬧。凡是來看新娘的都吃粥。這些粥,是用結婚殺豬時留下腌好的豬脖子肉煮的。因“粥”與“足”同音,而意在“團圓食足”。雖非十分可口,卻別有風味。那些俏皮的“兄弟”們;竟在新房門口,設起火鍋,涮牛肉,或煮鮮魚,邊喝酒,邊逗笑,一直鬧到深夜,甚至通宵。度過第三個“洞房花燭”之夜后,結婚儀式完畢。
婚后俗制
舊社會市郊農村,女子婚后第四天便長住娘家,逢年過節(jié),或者夫家有大事,新娘才返回夫家,但都要有弟妹送到半途,才由丈夫或夫妹去接?;楹蟊M管已有三年五載,但沒有生孩子之前,如果回娘家后自己一個人返婆家時,婆家沒有人接將會遭到輿論和“姊妹”的恥笑。長流一帶習俗,大年除夕出嫁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夜,有的無可奈何只能躲在田野、甘蔗園等處過夜。即使丈夫找到帶回家,妻子也是不上床睡覺,終夜抱住床腳不放?;楹?,夫家父母想抱孫子,常常借故叫媳婦回來幫工,以求懷孕。生了孩子后,妻子才安心與丈夫一起生活。這種陋習一直延至50年代初期。
新婚夫婦完婚第三天回娘家,女婿必備相當禮物。親家除擺酒席款待親友伯叔外,還要有烤豬、包子之類作為“壓手”,給女兒女婿帶回家,岳父岳母給新女婿封“花紅”。春節(jié)回娘家拜年,一般在正月初六。
解放初期,海口民間操辦婚事基本沿襲過去的做法。只廢除花轎。六七十年代后,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形式程序大部分被廢除,婚禮從簡。60年代以自行車迎親,80年代后以小轎車迎親。婚宴在70年代前多設在家中,80年代后,多在賓館設宴迎賓。八九十年代,舊時婚俗有所復燃,講排場、鋪張浪費之風日增。
疍民解放前,也是媒人說親,父母包辦。舉行婚禮前,將船刷洗干凈,漆以新油,貼上對聯?;槿眨餍值?、朋友之船聚攏一起,擺酒宴賓,舉行結婚儀式。進洞房前,要對民歌,唱四句,男女朋友唱,新郎新娘也要唱。住在海甸島的“疍家”人,與當地陸上人的婚姻習俗的不同之處是陸上人迎親時新娘坐花轎,他們是坐船,沒有八音樂隊,而是十口八口大鑼,敲得震耳欲聾;從結婚的第二天起,夫家把女方的“三親六戚”姑母姨媽等,每天清早輪流著用艇仔接去款待,晚上又用艇仔送回去。有些女方親戚多的,半月廿日也沒有款待完。新娘的彩冠,要連戴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