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各縣市得名由來(2)
亂世浮華
三、與地形、位置、交通有關(guān)的命名
河南地處中原,地形多樣,位置重要,交通便利。這種地理形勢在一些縣市名稱的由來及含義中也有所反映。
1、因地形、位置得名:
鞏義市,原秦置鞏縣,因南依嵩山,北臨黃河,東有虎牢關(guān),西有黑石關(guān),山河四塞,鞏固不拔,故以鞏名縣,1991年改市。
陜縣,秦置,因這里四面環(huán)山,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陜原為界,分陜而治,故名。
夏邑縣,金代改下邑縣名而來,下邑因其地勢洼下得名。
平輿縣,西漢置,傳古代這里的摯國人根據(jù)地勢平坦的特點,造了四輪車,稱“輿”,后人稱此地為平輿,因而得縣名。
鄢陵縣,因城在土陵之上,故名。
西峽縣,因縣治位于“入秦孔道,扼楚咽喉”③的西峽口而得名。
三門峽市名,取自黃河中的峽谷三門峽。
2、因水陸交通得名:
孟津、延津二縣,名稱均來自黃河渡口。津即渡口。《尚書·禹貢》注,在孟置津,謂之孟津。北宋改酸棗縣為延津縣,因境內(nèi)原有黃河渡口延津得名。
通許縣,北宋以地鄰東京(今開封)通往許昌的大道,取名通許。
四、與地名有關(guān)的命名
1、用古政區(qū)、古城邑等命名:
河南縣市名稱,源自古代的國、州、府、城邑、鄉(xiāng)等的有21個,其中不少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
(1)以古國命名:
鄭州和新鄭,均源于春秋之鄭國;
郟縣源于郟國;
封丘源于封父國;
郾城源于郾子國;
虞城源于虞國;
項城源于項國;
上蔡和新蔡,均源于蔡國;
息縣源于息國;
鄢陵源于鄢國。許昌源于許國。
(2)以古州、府命名:
林州市取名自金代的林州;
禹州市取名自明代的禹州;
孟州市取名自唐代的孟州;
鄧州市取名于隋代的鄧州;
衛(wèi)輝市取名自明代的衛(wèi)輝府。
(3)以古城邑、鄉(xiāng)命名:
葉縣,漢置,因春秋為葉邑得名。
寧陵縣,漢置,戰(zhàn)國魏公子無咎封寧陵君在此,秦為寧陵城,故名;
鹿邑縣,隋代因境內(nèi)有春秋陳之鳴鹿邑,更武平縣名為鹿邑縣;
沈丘縣,隋代以位于春秋楚之沈丘邑地,改褒信縣為沈丘縣;
新鄉(xiāng)縣,隋代析汲縣地置,取境內(nèi)古代的新中鄉(xiāng)之首尾二字命名。
(4)將兩政區(qū)名稱,各取首字命名:
1950年撤銷原武縣和陽武縣,合并后命名原陽縣;
1954年撤銷蘭封縣和考城縣,合并后命名蘭考縣;
1974年析舞陽縣一部分建鋼鐵廠,1977年各取首字命名為舞鋼區(qū),后改舞鋼市。
2、用其他地名命名:
(1)縣市名稱來自轄地村名:
南召縣,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南陽縣北部置縣時,以境內(nèi)的南召店之“南召”為縣名;
新縣,1947年改經(jīng)扶縣而來,因駐地在新集,故名;
鶴壁市,1957年建市時,以駐地鶴壁村命名;
臺前縣,1978年設(shè)置,因縣政丶府駐臺前村得名;
義馬市,1981年設(shè)市,取駐地義馬村為市名。
(2)縣市名稱來自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