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國交往習俗
空城
見面禮
清以前,多行拱手禮。民國初出現(xiàn)握手禮,不太熟悉者行點首禮,見長者行脫帽鞠躬禮。今通行握手禮,點首禮仍存。見面問詢,多為“吃了沒有?”“干什么去?”“地里去啊”“上班去啊”“回來啦”等等。 詢問并非求答,見面寒暄而已。鄉(xiāng)鄰間問詢,對長輩和平輩年長者加尊稱,如“XX叔”“XX哥”等,近始興見面動問“你好”等文明用語。
接待禮
登門造訪,須于屋外打招呼,近年多行敲門示意來訪,貿(mào)然闖屋為失禮。主迎出,邀客進屋,讓座、獻茶。交談中,主人主動拉話,不使冷場,不看鐘表,免有逐客之嫌。用飯,請客上座,主人下陪。菜上先讓客,注意為客人斟酒、布飯。安國人向有勸酒、勸飯之習,致意客人喝好、吃好??陀蔑埉叄魅瞬拍芊畔驴曜?。飯后讓茶,茶罷客人常以“客不走,主不安"等語告辭,主人送至門外,囑以“慢走”“常來”"一路順風”“歡迎再來”等語,客人答以“回去吧”“不要送了”“謝謝”“再見”等語。
鄰里交往
安國人重鄰里和睦相處,講遠親不如近鄰,凡事總以培養(yǎng)感情為上。
日常穿換 逢婚嫁、待客、慶壽、做滿月或改善生活多以食物饋鄰里。鄉(xiāng)鄰串門遇宴客,多盛邀入席,吃喝隨便,遇生育、患病等,鄉(xiāng)鄰多備雞蛋、糕點、掛面等食品探視,謂“送小禮”。鄰里間求借隨便,解放前人民生活艱難,大到牲口、車,小到米面油鹽,均有求借,莊戶人講“家有萬貫,也有一時不便”,無人以求借為怪。拆借一時,湊手便還,俗講“勤借勤還,再借不難”。米面油鹽之類多“借輕還重”。鄰里偶有交易,多請第三者“端價”,或多放款,讓賣主留,賣主多不取足值,稱“留面子”。
遷建幫工 幫工稱“參(方言讀'cuan')忙”。舊時建房,鄉(xiāng)鄰多義務幫工,亦不用主家管飯,聞聽哪家建房,放下自己活計主動相幫。建國后,建房多管飯,但幫工者向不擇食,且多主動為主家籌劃,盡量節(jié)儉。遇喬遷新房,鄉(xiāng)鄰主動幫忙搬箱抬柜,布置房間。
喜遷新居,鄉(xiāng)鄰親友致賀,俗稱“安房”。致賀者多以熟食相饋,意在房主遷新居,諸事未備,送熟食助一時不便。近年,時興房主擺宴盛待“安房”客。城西韓村、路根一帶和城北西佛落一帶,有帶鞭炮“安房”之俗。
幫喪助婚
遇喪事鄉(xiāng)鄰多認為是大家的事,從停靈至入葬均由鄉(xiāng)鄰一力承辦。喪主請一人主管,俗稱“管事的”。主管人安排吊唁、發(fā)喪諸事,安排趕(駕)車、收禮記帳、刨墳、燒火、做飯等一應雜工時,人無二辭, 各司其職,盡心盡力。舊時遇窮困之家無力辦喪,葬物多由鄉(xiāng)鄰自愿捐助,至今鄉(xiāng)鄰吊唁仍有打問喪主諸事是否齊備之俗。20世紀60年代前,西佛落一帶發(fā)喪大轎多32人抬,聞出喪全村青壯沿街等候,轎至主動喊“換杠”,替換抬轎人。
遇婚嫁鄉(xiāng)鄰亦主動相幫,喜主請“管事的",放炮、抬轎(開車)、下廚等均為鄉(xiāng)鄰而為。解放前,貧戶將就結(jié)婚,新房內(nèi)一無所有。 被褥、擺設,甚至待客的米面油鹽全憑鄉(xiāng)鄰周借,至今遇婚嫁大事,鄉(xiāng)鄰仍踴躍上禮。20世紀70年代前多幾角至幾元,今多幾元至幾十元、數(shù)百元,有的上千元。
親戚交往
境民注重親戚間交往,俗講“不來不去不算親戚”。親戚分親疏,交往各異,血親中以姑姨娘舅最親密,來往較多。甥侄輩婚嫁、生育,姑姨娘舅必有饋贈。表親中,姑表與姨弟兄之間親疏有別,有“姑姑親,輩輩親,死了姨娘斷了親”之俗語。姑姨娘舅中,以親娘舅最有權(quán)威,兄弟分家需有娘舅參加,遇有爭執(zhí),娘舅端定。甥不敢拂其意。
外孫到外祖家最受歡迎,俗有“人人有個偏愛心,懷抱外甥手拉孫”之謔語。女婿至岳家,岳父母待為上賓,俗語謂“丈母娘待女婿——沒差心”。親家相會舊俗稱男方父母為上門客,女方父母需陪小心。解放后廢除男尊女卑的舊觀念。雙方平等,相互尊重。
親戚間多經(jīng)濟往來,講“親顧”,即互相照顧,互相接濟。拆借多向親戚開口,一般有求必應,竭力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