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內鄉(xiāng)“明代農官”李尚忠掌故
山菡桑
在內鄉(xiāng)縣王店鎮(zhèn)四張村東李營組段東側10米處屹立著兩座墓碑,碑文上詳細地記載著“明代農官”李尚忠的有關事跡和良好的“家教”。
“久遠古樸”的墓碑
這兩座墓碑:一座是用水泥混凝土澆筑而成的,高大古樸,碑的正面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原名譽副主席、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作者姚雪垠于1992年題寫的“農官李尚忠紀念碑”,碑的其它三面詳細記載著農官李尚忠的“豐功偉績”和后輩人的建碑經(jīng)過等;另一座是2010年該墓碑被縣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后,由縣相關部門用純石頭雕刻而成的,上面書寫著“東李營李尚忠墓,清代縣級墓葬,封土高1.5米,墓園7平方米,墓前立碑一通,大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中春立。碑高1.65米,寬0.58米,厚0.17米”等字樣。
李尚忠墓碑,經(jīng)過百年風刮日曬和當?shù)卮迕竦膸捉?jīng)修葺,雖然有些陳舊,字跡有些模糊,但經(jīng)過仔細辨認,仍能看到碑文正面的“始祖李尚忠、大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仲春所立”等字樣,碑首文為“木本水源”,正文楷書“始祖農官李公諱尚忠、妣胡氏之墓”。兩邊的對聯(lián)“始祖功德百姓愛戴,千秋業(yè)績萬事永存”等,無不彰顯著“明代農官”李尚忠的愛民情懷和奉獻精神!清代碑文背面詳細記載著故人李尚忠的譜序。
“不同尋?!钡募医?/h2>
李尚忠,字斤亭,被稱作“中鄉(xiāng)人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德行、有聲望、有才能的人”,祖籍現(xiàn)在的王店鎮(zhèn)馬溝村。在其四歲的時候,由于家住與馬溝村不到兩公里的東李營村的舅舅李廷章膝下無子,遂承繼給李廷章為子,并且,由“馬”姓改為“李”姓,直到尚忠17歲時,廷章才老年得子,取名“尚質”,在廷章白發(fā)老年之際,將產(chǎn)之居左者(今東李營)分與尚忠,將產(chǎn)之具右者(今西李營,在東李營西,相距不到1公里)分與尚質。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作為第一學歷并不高的廷章深諧家庭教育的重要。他經(jīng)常叮囑尚忠說:“汝當推愛子之心愛弟!”又囑托尚質說:“汝當竭敬父之誠敬兄!”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其父親在經(jīng)常勸誡兒子們如何為人處世、勤儉持家的同時,還經(jīng)常帶著兒子們干,直到年老色衰,也要堅持到最后一刻。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熏陶下,孩子們想不成功都難。弟兄兩人恪遵嚴訓,勤勤懇懇,克勤克儉。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不到幾十年,就積攢“糧過千余。”
“賑災救民”的農官
萬歷二十一(1593)年,這里突發(fā)洪水。據(jù)志書記載,當時“大水橫行四境”、“正值內鄉(xiāng)災荒連年”,天災人禍俱來,盜賊娼獗、奸宄橫行,老百姓貧困交加,掙扎在死亡線上。尚忠看到這種情況,就捐栗三百石賑濟災民。這一義舉被口口相傳到朝廷之后,感動朝野,明神宗朱翊鈞計劃對其提拔重用,然而,由于尚忠堅稱自己無文化無知識就適合在農村生活才作罷,遂安排“藩司(明代對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布政使的口語化稱呼)扎授其‘農官(相當于一個榮譽稱號)’”。在其捐助鄉(xiāng)鄰的過程中,還引起過不小的誤會呢?
原來,尚忠在賑災放糧、訂立契約之時,“碼”加得非常離譜,要求來年償還的數(shù)額明顯高于預期,人們暗中紛紛指責他借機“獅子大開口”“橫征暴斂”,然而,鑒于亟需度命,也是“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任其宰割。然而,等到豐收還租的時候,尚忠把契約的字據(jù)抽取出來交還租戶,仍然按照借糧時的實際數(shù)額要租,并沒有加一斤一兩、一分一厘,人們這才明白尚忠特意抬高租金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牢固樹立起勤懇種地,勤儉節(jié)約習慣”的苦衷,才幡然醒悟,紛紛跪拜在地謝恩。
“退避三舍”的義軍
佛家說:功不唐捐。意思是你的心思、功夫、經(jīng)營,都不會被白費;世事就是這么難料,但付出和收獲是對等的,只是我們不知道最終會以什么形式得以回報。尚忠的義舉居然換來了本村及臨近村民的性命,這也是始料未及的。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打內鄉(xiāng),毀滅了縣衙之后,一路攻城拔寨,行軍到了東李營,也準備順路血洗這里,然而,聽聞了尚忠的義舉,頓時,大為感動,就“退避三舍”,當?shù)氐睦习傩占娂娭笾嗾麴x、殺豬宰羊前來慰勞義軍,這里才幸免一劫。
“爭搶棺木”的傳說
自古及今,但凡人一出名,緊接著啥都好了,昨天,還是名不見經(jīng)傳,一朝成名,身價倍增。對于尚忠也概莫能外。在尚忠去世之后,其祖籍馬溝村的后人,堅決要求將其埋藏在馬溝村,東李營村的鄉(xiāng)鄰當然也渴盼其藏在這里。當時的習俗是:配偶之一尚未過世,就將先行離去的暫且不予埋藏,屯在那里,等到其配偶去世后再予以合葬。在爭搶尚忠埋葬地的當兒,東李營人用了一個小小的伎倆:族人把先行去世的尚忠妻胡氏棺材前尾書寫有去世者名字的“提柩”和尚忠的做了調換,等到馬溝人趁東李營人不備,終于搶了回去,喜不自禁地下葬之后,才發(fā)現(xiàn)“上當受騙”后悔不迭,就一紙訴狀投諸縣署斷案,縣官也是一頭霧水、莫衷一是,就和了“稀泥”:“馬李同宗,馬李不分,本來馬李一家親嘛,還分什么彼此呢!”搶棺風波才算消停。
“留給后人”的傳統(tǒng)
先賢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鄉(xiāng)土社會的鮮明體現(xiàn),具有見賢思齊、崇德報恩、孝悌仁義、誠信友愛等優(yōu)點,李尚忠等東李營先賢文化的代代傳承,使這里歷朝歷代民風淳樸、鄉(xiāng)風文明、家風純正、村民富庶、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