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沈陽清福陵
木槿花開
清福陵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東郊渾河北岸的天柱山上。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因為位于盛京的東邊,故又稱“東陵”,是著名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
努爾哈赤是清王朝的創(chuàng)業(yè)君主,他最初是明朝的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從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開始統(tǒng)一女真族各部落。到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稱汗自立,創(chuàng)建了“后金”政權(quán),成為與明王朝對立的地方政權(quán)。以后其力量逐漸壯大,開始不斷往外發(fā)展,與明朝中央爭奪政權(quán)。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在寧遠戰(zhàn)役中,努爾哈赤負了重傷,8月11日,死于離沈陽四十里的璦雞堡,終年六十八歲。天聰三年(1629年)三月,才選中渾河北岸的天柱山,開始在這里營建陵寢,順治八年(1651年)竣工。以后又經(jīng)過康熙、乾隆等朝的增建,逐漸形成了今天這樣一組完整的陵寢建筑群。
陵園的總面積為194800多平方米。南向,四周圍以紅墻,正中是正紅門,自南而北地勢逐漸升高,門外的兩旁對立著石獅、華表、石牌坊和刻有滿、蒙、漢、回、藏五體文字的下馬碑。正紅門是很長的一段神路,路的兩側(cè)有坐獅、立馬、臥駝、坐虎等四對石獸。盡頭是利用天然山勢修筑的一百零八級磚階,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磚階之上是碑樓,樓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內(nèi)立康熙帝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
再向北便是城堡式的方城。南面的正中是隆思門,上建三層歇山式的門樓建筑。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城內(nèi)正中是坐落在須彌座式大臺基上的隆恩殿,是單檐歇山式,殿內(nèi)供奉著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樓,殿的東西兩側(cè)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后邊有洞門,洞門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樓,中間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方城內(nèi)的建筑,屋頂都鋪有黃琉璃瓦,廊柱是朱紅地仗,梁枋間都是“和璽”壁畫。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前壁的正中有琉璃一座照壁,其后是圓形的寶城。寶城的正中是圓形的寶頂,下面就是埋葬靈樞的地宮。
福陵的周圍,河流環(huán)繞,山崗拱衛(wèi),望去氣勢宏偉,景色幽雅,風景優(yōu)勝。清人高士奇曾有詩云:“回瞻蒼靄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闭沁@里風光的具體寫照?!疤熘徘唷笔侵纳蜿柊司爸弧?/p>
陵寢葬三人
以往,人們一直以為,福陵里埋葬的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其實,陵寢中的主人不是兩人,而是三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孝烈武皇后(大妃)烏喇那拉·阿巴亥。
努爾哈赤
愛新覺羅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遼東蘇子河流域的建州左衛(wèi),父“塔克世”,明朝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祖父“覺昌安”,建州左衛(wèi)都指揮。努爾哈赤10歲時,母親喜塔喇氏病故后,受繼母納喇氏虐待。他時常上山采集山貨,到撫順交易售賣。此后,他投身明朝總兵李成梁帳下,作戰(zhàn)勇猛、屢立戰(zhàn)功,18歲時與佟佳氏·哈哈納札青成婚。經(jīng)過艱苦奮戰(zhàn),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新賓赫圖阿拉城建立大金國,年號“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口實起兵反明,連續(xù)占領(lǐng)撫順、清河等城堡。著名的“薩爾滸大戰(zhàn)”后,努爾哈赤先后占領(lǐng)開原、鐵嶺、沈陽、遼陽、北寧等地。天命十三年(1628年)3月,努爾哈赤率軍攻打?qū)庍h,結(jié)果失??;同年8月11日,努爾哈赤死于現(xiàn)今于洪區(qū)翟家鄉(xiāng)大埃金堡渾河水域,終年68歲;8月12日,葬于沈陽城內(nèi)西北角;天聰三年,正式安葬于福陵。努爾哈赤一生有后妃14人、16子、8女。
皇后葉赫納拉氏
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萬歷三年(1575年),卒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9月27日,享世僅29歲。葉赫納拉氏父親楊吉砮,為海西葉赫部首領(lǐng)。葉赫部位于現(xiàn)今吉林省梨樹縣境內(nèi)葉赫鄉(xiāng)。葉赫部與建州關(guān)系較好。明萬歷三十一年,楊吉砮見努爾哈赤英姿勃勃、相貌非常,又出身建州貴族,便將女兒孟古哲哲許諾努爾哈赤“堪為君配”,待長成后,親自送往與君“締姻”。
孟古哲哲14歲時,努爾哈赤與孟古哲哲大宴成婚。孟古哲哲“面如滿月、豐姿妍麗”,而且“器量寬洪、端重恭儉、聰穎柔順”,深得努爾哈赤鐘愛。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10月25日,孟古哲哲生皇八子,取名“皇太極”。從此,努爾哈赤對孟古哲哲的感情更加深厚。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孟古哲哲病故。努爾哈赤舉行盛大祭禮。然后將孟古哲哲葬在自家院內(nèi)3年,第4年才遷葬于尼亞滿山崗,在那為她建陵,派覺爾察氏一戶看守。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承“汗位”,孟古哲哲因此成為“皇太后”。天聰三年,皇太極在沈陽城東石咀頭山營造福陵,將太祖努爾哈赤與孟古哲哲“合葬”。
大妃烏喇納拉氏
名阿巴亥,生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出身于烏喇部貴族之家;其父滿泰,為海西烏喇部酋長。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當時年僅12歲的阿巴亥,就嫁給努爾哈赤為側(cè)福晉。
天命五年(1620年),阿巴亥升為大妃,支持家政。阿巴亥生有三子: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努爾哈赤晚年,將鑲黃旗牛錄分給大妃阿巴亥之子所有。努爾哈赤去世后,諸王強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無奈,只好服從,于努爾哈赤去世后第二天早晨自盡,與努爾哈赤同槨而殮,葬于沈陽城內(nèi)西北角。隨同大妃阿巴亥一道殉葬的,還有二庶妃德因澤、阿濟根?;侍珮O營造福陵后,將皇后孟古哲哲、大妃阿巴亥,一道與努爾哈赤合葬。
努爾哈赤介紹
努爾哈赤,愛新覺羅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后金政權(quán)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成為滿族的民族英雄,死后葬于福陵。其子皇太極建立清政權(quán)后,他被追尊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為女真貴族出身,世襲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是明朝所屬的北地方官。因他"忠于大明","保塞有功",升至都督,晉號龍虎將軍(正二品)。十七世紀初,明朝政治腐敗,無力維持東北一隅的統(tǒng)治,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經(jīng)過幾十年征戰(zhàn),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在1616年于圖阿喇即汗位。其后遷都東京(遼寧省遼陽縣),再遷都沈陽。十年后,圍攻明寧遠城(遼寧省興城縣),受炮傷退回沈陽死于途中。經(jīng)歷了幾個世紀的洗禮,這位民族英雄一直安靜的躺在蒼松環(huán)繞的清福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