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手工業(yè)民俗(3)
霞赩
工匠
天津歷來是城鄉(xiāng)各類工匠的集散地,除了上述作坊中提到的從事固定性勞動的工匠以外,還有一些從事流動性勞動的工匠,如:鋦碗匠、補鍋匠、箍桶匠、磨刀匠、泥瓦匠、木匠、金銀匠、油漆匠以及剃頭匠、修腳工、人力車夫、腳行搬運工等。
鋦碗匠
鋦碗匠,是鋦合破裂的瓷、陶器皿的工匠。他們肩挑擔子,攜帶著鐵砧子、錘子、捂鉆等工具,擔子上掛著“報君知”(是一種招攬生意的響器,即在一面小銅鑼上懸掛一個小鐵錘,工匠挑擔行走時,鐵錘撞擊銅鑼,發(fā)出“叮當”的響聲)。捂鉆是鋦碗匠的主要工具之一,其結(jié)構(gòu)是在鉆桿上打個孔,插入木桿,木桿兩頭用皮帶與鉆桿連接,鉆桿上有個能動的碗形鐵盤。操作時,一手捂鐵盤,另一手推動木桿,這時皮帶帶動鉆桿,用慣性使鉆頭旋轉(zhuǎn)。其鉆頭必須是金鋼石的,因此天津有句俗話:“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用以諷刺那些無本事而說空話的人。鋦碗用鋦子,即兩頭尖中間扁的金屬釘。鋦碗時工匠先用鋦子量距離,用鉆打眼兒,然后放鋦子,用錘子錘牢,最后用特制的石灰泥縫。舊時,這種生意本小利薄。如今,這種工匠已不多見。
補鍋匠
補鍋匠,是補鍋和補其它容器的工匠。舊時,鍋壞了有鋸也有補。補鍋的材料要根據(jù)據(jù)鍋的材料而定,鐵鍋用鐵補,銅鍋用銅補。補鍋匠挑的擔子一頭是風(fēng)箱和小爐子,一頭是工具和補鍋材料。操作時,將金屬材料熔化,用由多層棉布制成的墊子墊在手上,把破鍋放在墊子上,將熔化的金屬倒在破損處,再用另一塊布墊在上面擠平?,F(xiàn)在這種工匠已很少。
箍桶匠
箍桶匠,是加工制作木質(zhì)容器的工匠。天津人習(xí)慣把“桶”說成“筲”,故亦稱這一工匠為“箍筲匠”。舊時,箍筲匠常常推著小車或騎自車,沿街吆喝著“箍——筲”,以后改用鐵鐮(是由五片鐵片組成,用皮條、鐵絲或線繩穿在一起,掛在車把上,車一動便會發(fā)出“嘩啦”的撞擊聲)取代吆喝。箍筲主要用大刨子、鋸、榔頭、斧子等工具。材料選用吸水性強的杉木,筲箍是用竹條編制的,也可用鉛絲和鐵片。箍筲匠操作時,將大刨子反置,把木頭放在刨子上刨,刨成的木板要一頭寬一頭窄,較窄的一頭有一條放筲底的槽溝,木板用鰾膠粘合,用榔頭、斧子砸緊筲箍,最后涂上桐油或大漆?,F(xiàn)在這種工匠大多都集中在作坊里成為固定性手工勞動。
磨刀匠
磨刀匠,是磨刀、剪的工匠。主要工具有磨刀石和戧子。磨刀石有粗石、細石和漿石之分。磨刀時先用粗石打磨,再用細石磨,最后用漿石磨,戧子是開刃的。磨刀離不開水,所以磨刀匠常常肩扛四條腿長凳、帶著小水桶、工具等。開始以鐵鐮(俗稱“驚閨葉”,因舊時磨刀匠還負責(zé)為身居閣的小姐磨銅鏡,故得此名)招攬生意,后又伴以吆喝“磨剪子來,搶——菜刀”,最后,用喇叭取代吆喝。由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這個行業(yè),所以現(xiàn)在街上仍然可見,不同的是他們都已用自行車或三輪車代步。
泥瓦匠
泥瓦匠,是建造房屋的工匠。泥瓦匠的主要工具有瓦刀、抹子、大鏟、鐵锨等。蓋房是件十分繁瑣之事,首先要刨槽、夯土、打地基、碼磚壘墻、安門窗、上梁、封頂,然后要吊頂、室內(nèi)套灰、外墻溝縫、整修地面等。天津民間流傳著“房子上了蓋,工程蓋一半兒”之說,正說明蓋房工序之多,泥瓦匠之辛勞。泥瓦匠在學(xué)徒期間要干雜活,人們稱其“小工子”。凡在蓋房動工之前,都要請風(fēng)水先生看風(fēng)水,定門窗的朝向,宴請泥瓦匠師傅。這些風(fēng)俗一直流傳至今。
木匠
木匠,是加工制作木制品的工匠。木匠的主要工具有錛、鑿、斧、鋸、錘、木鉆、尺子、墨斗等。木匠學(xué)徒時要先學(xué)熬鰾,鰾分魚鰾、豬皮鰾和水鰾,是木器的粘合劑。之后再學(xué)拉據(jù)、劃線、打眼兒等。
木匠行業(yè)講究尊師愛師。師徒同桌吃飯,師傅坐上座,徒弟坐下座。進餐中,徒弟要給師傅盛湯讓菜,師傅吃好了,徒弟須馬上撂筷。
木匠的禁忌比較多。工間休息要回固定地點,而不能在工地;勞動時錛和錘不能相互撞擊;墨斗里不能盛污水,否則是對祖師最大的不敬;工匠的腳不能踩在鋸上;無論在什么地方,錛不能離手,要隨身攜帶;忌諱外人觸摸工具箱等。這些風(fēng)俗習(xí)慣至今還在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