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宗教信仰
薰扆愺
宗教信仰是土族精神文化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土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由于受漢族影響,還崇拜祖先,信奉關帝、二郎神、家神、灶神、門神、財神、菩薩等。
土族每家都供有一位家神,作為家庭的保護者。所供的家神中有祖師爺、灶君娘娘、白馬天將等。每年舊歷除夕家家都要接神,在院中燒松柏枝,上面撒上一些酥油和炒面。然后全家人跪拜磕頭。同時在灶神和門神前點燈供饃接神。
土家人居住的地方多在山谷間,種的地多半是山地,所以他們非常崇信山神。在村頭、村后山頭上堆一個土堆,上面插上一塊木牌,寫著“敕令山神土地守地界”。認為這樣能阻擋暴雨,保護莊稼。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tǒng)(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之一,自稱“佛教”或“內(nèi)道”,清代以來漢文文獻中又稱之為“喇嘛教”。
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qū)形成和經(jīng)藏族地區(qū)傳播并影響其他地區(qū)(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
藏語系佛教始于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經(jīng)。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qū)。10世紀后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于蒙古地區(qū)。此后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fā)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后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達拉宮,源于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宮室,但建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