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銅鼓舞
雨雪桑
銅鼓舞流傳于壯族地區(qū)的東蘭、馬山、都安等縣,多在春節(jié)和慶豐收時表演。
銅鼓是古代嶺南壯族和西南各兄弟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古代嶺南西部的廣西盛產銅,《舊唐書·地理志》說:銅陵縣漢屬合浦郡,“界內有銅山”?!短藉居钣洝肪硪晃灏擞涊d:“銅山,昔越王趙佗于此山鑄銅?!睎|漢馬援南征時曾獲得大量的 “駱越銅鼓”。
由此可見,壯族先民是較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民族之一。壯族地區(qū)銅鼓的紋飾特征,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粵桂式的銅鼓,其紋飾是中原地區(qū)商、周時代習見的云紋、雷紋、席紋等,另一類為滇桂式型的銅鼓,有翔鷺紋、舞蹈紋、劃船紋等,民族特點較為濃厚。晉朝人裴淵《廣州記》(轉引自鄭師許《銅鼓考略》有:“俚僚鑄銅為鼓,鼓為高大為貴,面闊丈余,初成,懸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類,來者盈門,豪富子女,以金銀為大镲,執(zhí)以叩敲,叩竟,留遺主人也?!便~鼓紋飾上的舞蹈人象和史書上的記載,反映了古代壯族先民在銅鼓鑄成時招致親朋,歡樂舞蹈的習俗。
古代銅鼓是部落統(tǒng)治權力的象征,到明、清兩代時,廣西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部落首領地位衰落,銅鼓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只作為一種樂器流傳于民間了。
史書有壯族“親戚宴會,即以匏笙銅鼓為樂”及“節(jié)會則鳴銅鼓”之載(清羅士琳著《晉義 熙銅鼓考》)。這種習俗至今還在壯族村寨中流行著,每當喜慶豐收或歡度節(jié)日,群眾便興高彩烈地抬出銅鼓來敲擊。每村的銅鼓隊,由音調高低不同的兩面公鼓和兩面母鼓組成,公鼓的體積較小,音調高亢,母鼓體積較大,音調低沉。敲擊時,四個鼓手雙手持竹片,右手擊鼓心,左手打鼓邊,節(jié)奏多變,音調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