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古跡 浙江天臺國清寺(3)
涵蓄子
智者大師
相傳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從江陵來到天臺山時,路遇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言談中得知,這老和尚名叫定光,學識淵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為師。智者在天臺弘揚佛法,想新建一座寺廟,定光指點他要找一塊山環(huán)水繞的福地建寺,并告訴他,還要記住“寺若成,國即清”這六個字。智者問這是何故?定光說,當今世道,戰(zhàn)亂遍地,百姓遭殃,寺廟建成,國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樂業(yè)。智者依師父的話找到這塊福地,并親手繪制了寺宇的式樣,不幸的是,圖樣剛剛畫好,智者就謝世了。他的徒弟灌頂,實現(xiàn)了智者的遺愿,將寺廟建成,寺名就叫“國清寺”。
七佛塔
國清寺山門前的七佛塔,是為紀念“過去七佛”而建,他們分別是: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因為是祭祀過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門前。建于隋唐時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舊址上重建七佛塔,我們看到的七佛塔只有30多年的歷史。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沒有任何的文字說明。新七佛塔與舊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新塔為實心,而舊塔是鏤空的。
七佛塔的上方,我們可以看到“一行禪師墓”。據(jù)說這只是一行的衣冠冢,一行為了測量子午線到天臺向當時國清寺的主持學算數(shù)時,喜歡上來這里的山水,便想死后安葬在這里,所以也就有了他的墓。
門神殿
入山門首先看見的是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門神殿。
殿前一對漢白玉的石獅分列兩旁,增加了佛殿的莊嚴肅穆的氣氛。殿的門楣上寫著“國清寺”三個楷體大字,落款上書“雍正十二年□月”。
殿中央塑“示歡喜相”的大肚寬腹的彌勒佛金身像。據(jù)佛經(jīng)說,彌勒佛又稱慈氏菩薩或阿逸多菩薩,是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后被尊為未來之佛,認為如來佛(釋迦牟尼)之后他將繼位為佛祖。另據(jù)歷史記載,晚唐時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和尚,常帶一只“乾坤袋”,人稱“布袋和尚”。他對一切善男信女都是和藹可親,不擺架子,真心實意地樂于助人。
布袋和尚死后,被誤為彌勒化身。經(jīng)歷代藝人的塑造,彌勒佛遂成了今天袒胸露腹、喜笑顏開,人人見了“皆大歡喜”的模樣。彌勒佛傳入日本后,被尊稱為“七福神”之一,倍受日本朝野人土的供奉。關于彌勒佛,有對聯(lián)寫得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佛的后背,立有身著盔甲的金身韋馱像。據(jù)佛經(jīng)講,韋馱曾發(fā)愿,要在賢劫千佛中,永恒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時,護持佛法,因此他在九百九十九尊佛成佛后最后才成佛的,位列賢劫一千尊佛最后一尊,號稱“樓至佛”。韋馱在寺廟中一般面對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意在保衛(wèi)著佛祖和寺廟的安全。
國清寺的韋馱佛以手捧著一柄金色的寶杵,這意思是,外地云游僧可來寺中“掛單”食宿(如寶杵單手相柱即為不可掛單)。彌勒佛兩旁分列二天神,常稱“哼哈二將”,哈者張口,稱“密執(zhí)金剛”,哼者閉口,稱“那羅延金剛”。
殿后門楣上,有一朱紅匾額,上書“神功叵測”四個大字。佛寺中都宣揚“佛法無邊”,“佛光普照”,而這里寫的意思是神功難測。乍一讀去,頗令人費解,細細一想,其義自明,無非是宣揚超凡的佛法非凡人所可理解,這種故弄玄虛,旨在增加神秘之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