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縣棠樾牌坊群
紀娜
歙縣被譽為“牌坊之鄉(xiāng)”,而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處,便是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縣鄭村鎮(zhèn)棠樾村東大道上。此地距古城歙縣10公里,距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27公里。為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作。棠樾的七連座牌坊群,不僅體現(xiàn)了徽文化程朱理學(xué)“忠、孝、節(jié)、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nèi)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見證。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
棠樾為鮑氏家族的聚居地。該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間遷此定居,綿延了800余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里,袞繡江南第一鄉(xiāng)”。
棠樾牌坊群是鮑氏家族經(jīng)明清兩代建成的,明代3座,清代4座,按照“忠、孝、節(jié)、義、節(jié)、孝、忠”的循序依次排列,由兩頭向中間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開,自西向東依次為鮑燦孝行坊、慈孝里坊、鮑文齡妻汪氏節(jié)孝坊、樂善好施坊、鮑文淵妻節(jié)孝坊、鮑逢昌孝子坊、鮑象賢尚書坊。七座牌坊莊重威嚴,連成一線,魚貫而立。
棠樾牌坊群旁有鮑氏祠堂三座,“敦本堂”,俗稱“男祠”,“清懿堂”,俗稱“女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女祠堂,另有一座是“世孝堂’,還有鮑氏始祖墓、圣旨碑、復(fù)古亭等,這些共同組成了牌坊群景點。
鮑燦孝行坊
建于明嘉靖初年,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樸雄偉,在挑檐下的“龍鳳板”上,“圣旨”兩字鑲在其中,橫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獅一對,英武異常。
據(jù)介紹,被皇帝表彰的鮑燦,一生并未做過官,因教育子孫有方,其孫又在捍衛(wèi)明室江山的戰(zhàn)斗中,屢建奇功,被皇帝“榮封三代”,特為其祖立坊。牌坊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
據(jù)《歙縣志》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y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xù)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愈。其孝行感動鄉(xiāng)里,經(jīng)請旨建造此坊。因鮑燦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故贈兵部右侍郎銜。
慈孝里坊
為旌表宋末處士鮑佘巖、鮑壽遜父子而建。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親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見一斑。牌坊上銘刻的“慈孝詩”記載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徽州府守將李世達叛亂后搶劫百姓,棠樾人鮑壽孫和他的父親都被叛軍捉獲。亂軍決定:父子二人要殺一個。在這緊急情況下,鮑壽孫與父親互相爭死,一個說“殺我,讓父親活”;一個說“殺我,讓兒子活”。正當(dāng)父子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忽然間樹林里起了一陣大風(fēng),聲音猶如追兵,亂軍倉惶逃竄,鮑壽孫父子才得以幸免于亂軍刀下。這件事被郡府縣志大書特書,元史收入《孝義傳》,明史采入《孝順事實》,明永樂帝題《慈孝詩》二首,旌表“慈孝之門”,并賜立詩碑于龍山之上,同時御制慈孝里坊一座。
清康熙帝在編輯《古今圖書集成》大叢書時,也沒有忘記這件事,敕令《徽州府山川考》予以著錄,相傳乾隆帝下江南時,還御筆賜書一聯(lián):“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xiāng)?!?/p>
鮑文齡妻汪氏節(jié)孝坊
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jié)完孤”。據(jù)縣志記載,汪氏為棠樾人,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jié)20個春秋。
樂善好施坊
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據(jù)傳,棠樾鮑氏家族當(dāng)時已有“忠”、“孝”、“節(jié)”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yè)命脈。他欲求皇帝恩準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dān),捐銀三萬兩,修筑河堤八百里,發(fā)放三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準。于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
鮑文淵繼吳氏節(jié)孝坊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jié)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據(jù)縣志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jié)守志,盡心撫養(yǎng)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業(yè)。吳氏守寡31年,60歲辭世。
鮑逢昌孝子坊
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jù)記載,逢昌的父親在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清順治三年(1646年),才14歲的逢昌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最后終于在甘肅的雁門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并扶持父親回到家中。一進家門又見母親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醫(yī)治。母親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說這是他“天鑒精誠”、“孝愈其親”,因造此坊。
鮑象賢尚書坊
明天啟二年(1622年)建,旌表他鎮(zhèn)守云南、山東有功。據(jù)縣志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經(jīng)遠赴云南邊防,使邊境得以安定,當(dāng)?shù)匕傩者€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視權(quán)貴,鮑象賢多次遭到奸臣的中傷,政治生涯幾起幾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擇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計個人毀譽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
棠樾有三座祠堂,男祠、女祠、世孝祠,與牌坊群連成一線。
男祠座北朝南,祠堂的左右兩側(cè)各是一幢牌坊,祠前的廣場上數(shù)根旗桿高插云霄,彩旗迎風(fēng)招展,是棠樾村的核心。
與男祠相對的是女祠,座南朝北,是按“男乾女坤,陰陽相悖”的《易經(jīng)》理論而來的。
棠樾是鮑氏家族的故里,鮑氏的婦女為鮑家的崛起和振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犧牲;棠樾又有著孝順母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那棠樾的第一座牌坊就是“慈孝里坊”,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還御題對聯(lián):“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xiāng)”,以示對棠樾人慈孝忠義的褒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棠樾人不自覺地創(chuàng)下了一項世界記錄,在清嘉慶年間建造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女祠,打破了“女人不進祠堂”的祖制。
男祠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女祠建于清嘉慶(1796-1820)年間,這后建的女祠比男祠的尺寸大,決不會是無意的。究竟是棠樾的男人們真心對母氏的敬重與孝順呢?還是對鮑氏媳婦通過表面奉迎而達牢籠之目的呢?難以說清。
棠樾的女祠建得宏大而秀美,宏大來自它的架構(gòu),秀美源于它的裝飾。這座女祠,正名叫“清懿堂”,“懿”字就是“壹次心”的意思,一生只能有“一次心”的女人才能進這祠堂的。
祠的正前面有院落,墻上有片精美的大漏窗,正對漏窗是門廳,門樓為八字拱門,尤其是那八字墻上的磚雕,面積之大,雕刻之精,堪稱一絕,甚為罕見,給祠堂帶來了無比的觀賞魅力。這座祠堂是用來祭祀女性的,而這片磚雕正能集中地體現(xiàn)出女性的婉約與秀美來。借著這片磚雕,讓我們在對鮑氏女人的敬仰之余,又增添了幾分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