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北民俗 虔誠的祖先崇拜
自怡子
滿族除夕祭祖。
祖先信仰,是原始先民鬼靈觀念和神靈觀念摻和在一起的信仰形式。他們相信祖先有靈,相信祖先魂靈能保衛(wèi)子孫后代,相信祖先能降福于本家族。祭祖,就是祖先信仰的主要方式。每逢除夕、清明、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家家都要備祭品舉行祭祖活動。它既有孝敬祖先的一面,也有封建迷信的一面。遼北滿族人對祭祖十分重視,通常每年除夕都要舉行一次大祭。祭祖前,全家人先祭關(guān)公和觀音菩薩,乞求關(guān)公保佑,乞求菩薩賜福。到晚上星斗出全時,才在墻上掛好祖像或宗譜,擺好供桌,桌上放牲(一口豬),一家之長凈手更衣,焚香迎神,并將酒灌入牲耳??赡芫乒喽凶涛恫⒉缓檬埽匀粫u頭晃腦,振耳吼叫,人們管這叫“領(lǐng)牲”。隨后,把牲宰殺,大卸數(shù)塊,煮熟后再把肉塊對成一個整豬,放在供桌上。然后,家長焚香跪在祖宗位前,全家人再依次跪拜。當(dāng)然,這種大型祭祀只有富貴人家才辦得起,窮苦人家自然要簡單得多。
錫伯族祭祖。
每逢除夕,錫伯族都要舉行莊重的祭祖活動。大約在下午三點鐘左右,各家都在大門外擺上供桌。面向祖塋,在桌上擺放五碗飯、五碗菜、五雙筷、五杯酒,還有必不可少的去皮豬臀肉一塊,鯉魚一條。肉要染上紅色,切成五六十公分大小的方塊,人們稱之“烏察”。肉和鯉魚分別裝在兩個器皿中,作為主要祭品,此祭稱為“出桌子”。一家之長率兒孫尊酒叩頭,焚燒紙錢之后,將桌子抬回,以備除夕晚餐之用。當(dāng)然這也有講究,說是這樣便可以繼承祖宗的遺福。
神秘的女祖宗——喜利媽媽。
過去,在錫伯族人家屋內(nèi)的西北墻角上方,大都掛有一個神秘的黃色紙口袋。平時,它靜靜地掛在那里,從不輕易打開,也不許隨意觸動。只是在每年除夕時,才由家中的男當(dāng)家人畢恭畢敬地打開,將里邊掛有一串小弓箭,小靴子,小搖車,嘎拉哈,紅綠布條等小物件的鎖繩拿出,斜拉到東南墻角上方,擺上供品,燒香叩頭祭拜。到二月初二,再把它攏起,裝回紙袋中,掛回原處。這就是錫伯族人供奉的,象征女祖宗的“喜利媽媽”。
“喜利”,錫伯語是延續(xù)的意思,“媽媽”是娘娘神的意思。喜利媽媽,就是保佑子孫延續(xù)的娘娘神。
喜利媽媽在錫伯人心目中十分神圣,制做起來當(dāng)然要很講究。要請輩份高,德高望眾,兒女雙全的兩位老太太來做。所用之物也要到輩數(shù)多,人丁興旺的人家去找。鎖繩要搓九股,要從中間向兩頭搓;所掛小物件要九樣,取“久”的諧音,以圖吉利。所掛之物都具象征之意。娶媳婦,掛小搖車,希望多子多福;生男孩,掛小弓箭,象征孩子長大后能成為一名好獵手;生女孩,掛一條或紅或綠布條,乞盼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名心靈手巧,善持家務(wù)的姑娘。有了下一輩人,要掛一個羊或豬背式骨(嘎拉哈),借其“背”的諧音,表示又添了一輩新人。
喜利媽媽,實際是錫伯族結(jié)繩記錄家庭宗室繁衍生殖的標記,是錫伯人沒有文字時代的家譜。有了文字以后,喜利媽媽被視為保佑子孫后代的神靈而保存下來。
供在房檐下的男祖宗——誨爾堪瑪法。
過去,在遼北錫伯族聚居的村屯里,有的人家在住房西南墻角的屋檐下,修有一個不大的墻洞。墻洞里放有一個木匣子,匣子里裝有一個男人坐姿神像。神像有的是木頭雕刻,有的泥巴捏成,有的是用布條堆做,還有的是用紙或布畫的,這就是錫伯族人供奉的,象征男祖宗的“海爾堪瑪法”。每逢過年過節(jié),都要獻祭品,燒香叩頭祭拜。
“海爾堪”,錫伯語是保護牲畜的意思,“瑪法”,是祖宗的恩思,海爾堪瑪法,即保護牲畜興旺的男祖宗。
有趣的是,作為男祖宗的海爾堪瑪法,為啥竟被供在屋外了呢?有的說是男主外,男人終年在外狩獵放牧,所以把神位供在外面。也有的說,錫伯族祖先里有個姓圖克色里(佟)的穆昆達(部落頭領(lǐng)),在一次與外族人打仗失敗后被外族老人所救。為了不忘救命之恩,穆昆達把老人當(dāng)祖宗供奉。因為錫伯族族規(guī)的限制,只好供在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