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端陽花街
紹暉
說到保山城的端陽花街,真的是無人不知曉、老少均向往的熱鬧集會。它是集花、藥、鳥、蟲等當地土特產品于一體的古老、傳統(tǒng)、約定俗成的民間自由貿易活動。
每年端午節(jié),保山滿城滿街皆花,群花爭奇斗艷,匯成南國特有的保山花街。
保山人愛花種花的歷史久遠,遠可上溯漢晉,后至元明清,尤以明末清初為盛。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觀保山花街時曾留下膾灸人口的詩句:“群花盡放,憑高望之,滿城皆花,如錦如云,極為佳麗。”保山花街的由來,與保山的開發(fā)有關,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紀,途經保山前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即已形成。在公元69年,漢王朝以保山為中心設置了永昌郡以后,歷代官兵、學士、商賈、移民便接踵而至,他們帶來了內地栽花接木的培植技術,帶來了內地燦爛的文化,加之保山氣候宜人,陽光、雨量充沛,適宜各種花卉生長。而花街作為一個市場的形成,是在清咸豐年間,迄今100多年。千百年來,保山人民形成了以花陶冶情懷,以花繁榮市境的習俗。每年端午節(jié),全城家家戶戶包棕子,祭奠愛國詩人屈原;城內街頭巷尾,各種花、草、鳥、魚、燈、藥材、小吃、土特產等競相舉市,花卉滿欄,大家聚市觀賞成交,年復一年,規(guī)模漸大。歷史繁衍,栽花接木,培養(yǎng)花卉,端陽趕花街就成了保山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如今這一年一度的保山端陽花街,一開始不叫花街,而是叫藥街。當初人們于端午節(jié)這天從四方八鄰涌進城的是趕藥街,而不是趕花街,大家在街上買賣的不是花,而全是中草藥。
清朝咸豐辛酉年(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永昌的紅白旗相爭(保山通稱漢回相爭)十分激烈。這次大亂中,永昌城內被殺和自殺的人有幾萬。由于死人較多,一個月之后永昌城內瘟疫(當時的人稱其為痧癥)流行。此時,在永昌城內行醫(yī)的張姓老中醫(yī)就教城內活著的居民們,用生石灰、木炭、石膏、硫磺等物對水井、室內和房前屋后消毒;并用青蒿、青松毛等燒火熏屋;又用艾蒿、藿香、薄荷、車前草等熬水喝;還用千里廣、小木桐、金竹葉、桃葉、柳葉、小蕁麻等煮水擦身沐浴等方法消除瘟疫。這些方法十分有效,一時間,逃到城外和四山去躲避瘟疫的居民紛紛回城,按張老中醫(yī)教大家的方法來消除城內瘟疫,使永昌城內恢復了人氣。這期間,永昌城內的生石灰、木炭、石膏、硫磺及各種藥草成了救命的奇缺貨,城外和四山的人們得知這一情況后,就紛紛將這些材料和藥草運進城里賣,使城內的瘟疫得到控制并逐步消除。
第二年(公元1862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保山壩和四山的人們意識到熱天已來臨,上年的瘟疫有可能會復發(fā),大家就按戰(zhàn)亂以前每年端午節(jié)進城趕花街的習慣,自發(fā)的帶上中草藥到城內去賣。當天,由于人多藥多,就在城內最熱鬧的上、下巷街形成一條藥街,從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日(端午節(jié))保山壩及四鄰山鄉(xiāng)的人們,都自覺的把自己一年來積攢的各種中草藥帶上,到永昌城內去趕藥街。端午節(jié)趕藥街又成了永昌城鄉(xiāng)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每年都如此。
這一年一度趕藥街的傳統(tǒng)內容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增加,藥街上除了買賣中草藥以外,買賣花草蟲鳥的成份也多了起來。到了清朝光緒庚子年(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永昌藥街的成份已恢復到明朝開始至回漢相爭以前以花為主的街,有人提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永昌的藥街也應改一改,有病無病都是藥,每年趕一天街子還叫藥街實屬不雅。于是,民眾們經過商議后,就主動、自覺的把趕藥街恢復成趕花街。從此以后,永昌“端陽花街”就正式復名,并且一直延續(xù)趕到和叫道現在。
相傳,保山的“端陽花街”起源于明朝嘉靖初年。當時,永昌的讀書人張志淳做官到明朝廷的戶部右侍郎,被人們稱為“張侍郎”。后來,張侍郎告老還鄉(xiāng),就居住在永昌城(保山城)內的上巷街。
張侍郎回到永昌故里后,在永昌城上巷街的宅第內建起了自己的花園,號稱“張家花園”。園內廣種各種花木盆景,花卉的數量和品種都十分繁多。每年的農歷四月底五月初,正是永昌一帶百花齊放、爭奇斗艷之時。而當時永昌民眾早已有農歷五月初五過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每到端午節(jié)這天,張侍郎這位榮歸故里的朝廷大員,就命下人將自己家花園內的各種花木盆景抬到宅外的上巷街沿街擺放,讓城內與四鄉(xiāng)八鄰的父老鄉(xiāng)親與自己一同共賞花卉,以增加永昌城內的節(jié)日氣氛。
時間一長,永昌城內的其他大戶人家和有條件的居民們,都效仿張侍郎家,每到端午節(jié)這一天,就把自家栽培的花木盆景也抬出來沿街擺放。久而久之,一到端午節(jié)這一天,永昌城內的上、下巷街就成了擺滿花卉的一條街,人們也把端午節(jié)紛紛涌到這一帶觀花、賞花作為一種時尚。這樣,永昌城內的花街就自覺、自發(fā)地形成,四鄉(xiāng)八鄰的民眾端午節(jié)進永昌城趕街看熱鬧也就被稱為“趕花街”。如此的民間端陽節(jié)趕花街,也就自然成為永昌民眾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律。
綜上所述,保山種植花木歷史久遠,遠可上溯漢晉,后至元明清,以明為盛、花街作為一個市場的形成,當在清同治年間,即1870年前后,距今11O多年。至于保山花街恰逢端陽,除歷史原因以外,應歸于以下三個原因:一、端陽前后花木茂盛,生命力殊強;二、端陽節(jié)賣雄黃黨參等藥物,與花街興起合轍;三、農事已畢,人有閑情。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保山解放后花木業(yè)有較大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保山百廢俱興,百業(yè)正舉,不僅傳統(tǒng)花街繁榮,花街期間的商品交易亦隨之興旺昌盛了。自然,每到端陽節(jié),或政府組織或群眾自發(fā)組織,人們自覺在店門口展出自家培養(yǎng)的花、盆景等,保山花街成為了保山人民的盛大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