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茵陳的由來
霧盡眉目清
茵陳,別名茵陳蒿、綿茵陳、棉茵陳、絨蒿等。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陳蒿的莖呈圓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葉密集,或多脫落。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綿茵陳以質(zhì)嫩、綿松、色灰白、無老莖、香氣濃者為佳。
茵陳蒿以莖枝淡紫色,帶有葉片、花蕾,氣芳香者為佳。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
功效應(yīng)用:清濕熱,退黃疸。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愈。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fā)現(xiàn)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么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
華佗又去問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里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fā)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
第二年春天,華佗又采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們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
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并取名“茵陳”。
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后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后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dāng)柴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