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梅山地域過年習俗(6)
堅持
此為親族中拜年,有年長者,多贊祝詞,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長壽一百二十歲”等話,見平輩則互致拱手,喊“拜年”、“恭喜發(fā)財”等話,然后到親戚家串門拜年。親族中拜年舊俗乃按先長輩后晚輩的秩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許多后生覺得老輩傳統(tǒng)拜年習俗挺費勁,往往要多跑不少回頭路,浪費時間,即改按路程遠近依次拜年,一個屋場一般只尊一位長者;親戚中拜年則依先至親后疏親的規(guī)矩。拜年老習俗有幾句順口溜云:“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拜年拜到十七八,蕩寡壇子青草發(fā)”。蕩寡,方言有清洗完畢,引伸為沒有了的意思。此順口溜的意思為:正月初一是兒子給父母拜年,正月初二是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正月初三、正月初四是侄兒侄女給姑媽姑父拜年,外甥、外甥女給舅父舅母拜年,外甥,外甥女給姨父姨母拜年,干子女給寄父母拜年,一直拜到正月十七、正月十八青草發(fā)芽,則年也拜完了,招待客人的東西也吃得差不多了。隆回梅山地域民俗,新婚夫婦第一年回娘家去岳父岳母家拜年,要給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和晚輩一一奉發(fā)紅包,也叫撒壓歲錢。這正月初二,未婚的準郎巴公(即準女婿)去準岳父家拜年時,則年年要給未婚妻的弟弟妹妹們?nèi)霭l(fā)紅包。舊俗親戚中拜年也必要帶人情肉一塊、包封一合,說是“不穿雙爛草鞋,不好進茬子山”,而該親戚家主在回禮時,必切截下一小節(jié)肉或調(diào)換一個包封,切忌原物原封不動退回,尤其是新成親戚的未婚人家,否則,會認為是家主對來客禮品有意見,或?qū)τH戚有意見,鬧出不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認為大家拜年這樣提來提去,也是個負擔,此習俗農(nóng)村鄉(xiāng)下則大多取消。
正月初一,家宴習俗要吃豬腳、鳳爪(也稱雞爪),民間叫做“呷拿錢爪”或“呷抓錢手”;吃年夜蘿卜(年羹蘿卜)和菠菜,叫做“吃喜菜”,是舊時窮人無肉、魚吃,而代替肉和魚的來歷。后來,富裕人家也感覺這樣大塊煮的年夜蘿卜和菠菜很有味,就也照做,乃成為地方傳統(tǒng)飲食;吃魚,在是日則只吃魚身子,魚頭、魚尾要留到正月十五日夜元宵節(jié)再吃,叫做“有個年頭年尾”。而在元宵節(jié)吃魚頭魚尾時,魚頭也要先敬給長輩,魚尾則夾給小孩吃,叫做“有頭有尾”;還有要吃甜酒煮雞蛋(甜糯米酒沖雞蛋)俗稱“酒娘蛋”,寓意甜甜美美。糍粑,也叫“年糕”,用甜酒沖雞蛋煮糍粑吃或柴火灶里煨著吃、爐火上用火鉗架著烤熟吃,抑或油煎糍粑盛著吃,各種呷糍粑的方式,味道都是香甜可口。特別是油煎糍粑,把豬油放進熱鍋中,取糍粑洗凈進鍋,用油煎熟后,鍋鏟鏟成片,加點白砂糖或蔗糖,食起來既枯且脆,既甜又糯,綿軟香潤,實為美食。人們常在年節(jié)吃糯米糍粑年糕,因為“糕”與“高”同音,“粘”與“年”音近,年節(jié)吃年糕,有“年年高”和“年高”之意,以希冀健康長壽,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新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隆回梅山地域民俗多有游?;顒樱椠垷?、耍獅子一般講究正月初一在本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土范圍拜年,叫做“發(fā)燈”,也是民俗中春節(jié)團拜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也只在本鄉(xiāng)鎮(zhèn)十里八村范圍舞耍,叫做“收燈”;收燈后即要到河邊或野外水邊燒香、化紙,以送龍王或獅王菩薩升天歸位,然后打保卦,然后拆龍、獅被,叫做“送燈”。
正月初五,稱為“破五節(jié)”,鄉(xiāng)俗婦女不得串門,不得用針線縫紉,不得用生米煮飯,男子也忌出工做事,說是否則會在來年遇事破敗或倒霉。飲食多吃大米、面條、湯圓等,寓意把禍事扯開、遇事圓通、人員長壽,此俗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號召“過革命化春節(jié)、搞開門紅”時也沿襲。但其俗確是阻礙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陳風陋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最終廢除,只匠人師傅、店鋪不擇此日起手開張,打工者不擇此日初出外攀財。匠人師傅年初第一次上工,叫做起手,主家必發(fā)紅包,以掛紅;店鋪開張,長輩也多發(fā)紅包,以示生意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