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州喪葬古傳儀式(2)
長征
六、豐盛的女備“茶食”
老人去世后,會派專人分路通知亡者已嫁的女、侄女、孫女及外孫女,這“女”們接到喪信后,要急著趕回家去“朝像”(外孫女除外),朝像后趕回家購置“茶食”,茶食是供給陪靈過夜的人吃的。全州習俗:村里老人去世,全村不論老幼,都會自覺地去陪靈,唱孝歌,聽孝歌。為了感謝這些陪靈的,全州古俗由“女”們備茶食散給大家吃,一般茶食最少有四種以上,多的有十二個品種,俗稱“一堂茶幾個盤子”,一個盤子的數量根據亡者村中人數多少來決定,每堂茶食要發(fā)給每個陪孝客至少半斤左右,茶食由花生、瓜子、顆粒糖、餅、水果等組成,近些年還加了香煙。亡者如果“女”多,陪孝者可得回一大包果品,事先還由孝家特意向陪孝客分發(fā)了尼龍袋,以備裝茶食。如今富裕了,一堂茶花2000-3000元購糖果的大有人在。由此可見全州人對“大喪”的重視程度了。
七、長歌當哭“鬧喪歌”,孝堂比歌爭“倒鼓”
鬧喪歌(亦稱孝歌),是全州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雖然與全州相鄰的一些周邊縣也有這種習俗,只不過是受全州的影響而巳。老人去世后,親友及村中老幼都到孝堂陪夜,相鄰村的歌師從四面八方趕到孝堂唱孝歌,有的歌師不惜走上數十里夜路去唱,全州八怪之首的“全州第一怪,孝堂打鼓比歌賽,不是擂臺勝擂臺,為爭倒鼓選秀才”就源出于此。
孝堂鬧喪歌一般唱兩夜,頭夜起鼓,次夜凌晨倒鼓。孝堂設在香火堂屋,棺材擺在堂屋一側(男左女右),大家陪棺而坐,邊唱邊陪孝。孝歌分長歌短歌,先唱一陣短歌再起長歌。短歌一般四句為一段,頭三句中間打四點鼓,最后一句打一陣鼓,短歌不分老幼人人均唱。長歌則是歌師才唱。鼓是一種特制的“鬧喪鼓”,高約2尺,腰型,徑約尺二,牛皮制,村村都有。鼓曲有快有慢:根據歌師的歌韻歌情隨時變化,老鼓師打出的鼓曲美妙絕倫,快時如珠落玉盤,飛瀑擊石;慢時悠揚深沉,悲涼驚魂,半夜深更,音傳數里,聽后數月難忘。長歌最講究押韻,有七字韻、十字韻、連環(huán)韻、倒掛韻、數板等。
歌詞內容多種多樣,有為亡者歌功頌德,有唱古人古事,歷史掌故,有的介紹時事政治,有唱所見所聞所感,唱腔大同小異,有時婉轉蒼涼,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有時清越激昂,使人毛發(fā)俱張。最讓人尋味的是“比歌”和“倒鼓”,比歌時靠口才、記性、吐詞、音質去爭“秀才”,因為“秀才”被公認才有資格倒鼓。倒鼓的哥師是孝堂的最佳歌師。爭“秀才”有“文爭”和“武爭”,文爭是互相謙讓,但也是綿里藏針,武爭則靠實力,你唱一韻,他跟一韻,有問有答,比知識競賽還過勁。有時還互相指責,但指責的方法是很文明的,比如批準人家講錯了時唱道:“賢親臺我的親,你剛才怕沒唱清,如要講起你不信,我把真?zhèn)鲾的懵牎?。在孝堂聽歌,你能感悟到人與人之間樸實真摯的感情和全州民間藝術悠遠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筆者敢言,世界上還沒有那一種喪事儀式比全州這種孝堂唱歌儀式更樸實、更文明、更隆重,更能寄托哀思和富有現實祀祭意義。
八、隆重的“走祭”儀式
老人去世了,“走祭”是必須且非常隆重的(與現代追悼會有同種意義),祭分家祭、客祭兩類,家祭是孝子、孝侄完成的,客祭是指大凡與亡者沾親帶故并被請(通知)了的,都要參加走祭儀式(友除外)。親戚在家要備好祭菜,祭菜一般用四大盤肉食品組成,多為豬腸、煎或油炸魚、生老肉(約一斤重的只煮透了的四方塊肉)、蒸熟了的一只完整的雞,各裝成一大盤,還要寫好祭文,家祭要有六個盤子,是廚中大廚師早要準備的。走祭形式繁而肅穆,由禮賓組四至五個人組成,四人喊令,一人指導“走祭”人完成各種儀式。走完祭后,走祭人跪地,由禮賓司組最有文化最好嗓門的人讀祭文(俗稱“奠言”)。祭文主題是總結亡者一生的好處及所經磨難,有的祭文寫得好,也念得好,會使陪孝的數百人嚎啕大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還保存“走祭”儀式的目前唯盛于古宜鄉(xiāng)的咸水、紹水了。這也是將消失的文化遺產唉!
九、三年四祭燒“靈屋”
老人在家停三天以后(最少要停三天兩夜,也有多天的,古時有滿七即四十九天)出殯安葬,葬后的三年中,孝子除了守孝(服喪)之外,還有四次大祭,第一次是“六七”,即亡者死亡四十二天時,客人都要到孝家家祀奠,這一天要向亡者燒第一座“靈屋”,靈屋是竹架紙糊的一座房子,做得非常漂亮象是世界上完美的房模型。是燒化送給亡者在陰間居住的(筆者曾走訪全國多省,只有我縣才有),還要寫地契,第一座靈屋由孝子買,但當天的菜淆酒水全由女兒在家準備好帶去外家,供親友們吃喝。其他親友則要備好“奄籠”(紙糊的箱子,里面裝滿紙幣或金銀綻),每人要有一擔(兩箱)以上,拿到墳墓前燒化。
第二次祭祀是亡者去世后的第一個七月半,俗稱“新七月半”,這時要由女兒(有多個女兒的由大女兒)購置,燒化給自己的父或母親,第三次是亡者去世一年的忌日,俗稱“對酒”,該次靈屋由出嫁的小女兒或孫女購置。第四次祀祭是亡者去世滿三年時,禮品禮儀與上同,只是后三次去祀祭的親友,除了帶奄籠外,還要帶雞或鴨一只。三年滿時,要把亡者的靈位送上香火堂之上,每逢春秋二祭,享受后輩祀祭。
十、束力石豎碑石“圈祖”
亡者去世三年后,后代才可以幫亡者束力石豎碑圈祖。石就是將亡者生平用簡要的文字劾記在墳埤上,豎在墳墓的前方。此俗全國到處都有,但雕石圈祖之風,唯全州最為盛行。筆者曾走訪考察過全縣不少石圈祖,規(guī)模最大的石圈祖,如果按現行的市價計算,建成它應不低于開支人民幣百萬元,平原地帶的石圈祖大多數在文革破舊時毀壞了,但東山瑤鄉(xiāng)目前最少還可以找到數百座,每座耗資以現在市價計都不會低于10萬元,有的應在50萬元以上。
據筆者老家譜記,余之宋代祖陶崇公的墓,是宋理宗賴賜五百兩黃金建成的。我不知五百兩黃金當時的市價及如今可折多少人民幣,但其祖墳歷經八百余年,至文革被毀前,其石料不少于100噸,兩邊的石翁仲有16尊,旁邊還建了內外三重大殿的“安道寺”,如今建其墳,恐怕非百萬元不可。所有的石圈祖周圍都刻有墓志銘、悼詩、挽聯、贊聯,其文其書法及其石刻都是出自當時的名家之手,還有不同的石雕動物、花草,極有藝術價值,一座石圈祖,實際就是一座記錄當時歷史的實錄和文化藝術庫。當然過去的石圈祖都是當官或有錢人才做到的,近代人是打碑的多,圈祖的少了,但也不是沒有,為圈祖花上十萬八萬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