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壽文化
白蘭子
“壽”字的源流
中國的“壽”字藝術源遠流長?!皦邸弊值陌l(fā)展可分三個階段。
1、象形壽字,雛形出現(xiàn)。
中國的漢字實際上是根據(jù)“六書”造字規(guī)范創(chuàng)造的?!皦邸弊忠膊焕?。最初的“壽”字是以象形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漢字的寶庫中。所謂象形字,就是源于實物的寫意,但“壽”字沒有具體的形態(tài)。據(jù)說,“壽”字的象形文字是從遠古的傳說中演變而來。伏羲氏時期,根據(jù)龍馬負書出于河洛而演八卦,創(chuàng)造了龍書,新石器時期的神農(nóng)氏創(chuàng)造了穗書,黃帝時期,倉頡創(chuàng)造了鳥跡書,堯帝時期的龜書,高陽氏時期的蝌蚪文等等,都是取之于實物形態(tài),用于表達“壽”字的涵義,這應是“壽”字的雛形。
2、形聲壽字的出現(xiàn)和廣泛應用。
據(jù)考證,壽字的應用是從商代開始的。那時還沒有規(guī)范的象形文字,人們從甲骨文中借來一個“”字作為“壽”字?!啊笔翘飰诺囊馑?,彎彎曲曲很長,又有長久長生之意,于是人們把“”字作為“壽”字的標記,“壽”字就統(tǒng)一起來了。后來人們認為,壟是在地里,人們就給它加了一個“田”字旁,成了“”,一邊取意,一邊取聲,形成了形聲壽字。
古代把年老及生命的年限都稱為“壽”。金文“壽”上部以人的形象表意,下部以“疇”表音,加了一只手,表示扶壽,還加個表示酒杯的“口”,為舉杯祝壽。把它們結合在一起,上邊形似老,下邊形似疇,組成一個形聲字“ ”。形聲“壽”字到周代得到了廣泛應用。
由此看來,壽字的最初本義應為“年紀長”?!睹珎鳌丰尀椋骸皦?,考也?!瘪R瑞辰注:“考,猶老也。”《說文解字》:“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贝送?,《書經(jīng)·洪范》:“九,五福,一日壽。”《楚辭》屈原《天問》:“延年不死,壽何所措?”這里的“壽”,都有“年長”、“年老”的意思。由此又引申專指老年人。漢代張衡《東京斌》有句:“送迎拜乎三壽?!逼渥ⅲ骸叭龎郏弦??!薄对娊?jīng)·魯頌》有“三壽作朋,如崗如陵”的詩句,對此句中的“三壽”解釋,歷來不下十余種說法,但認為指三位長者的占多數(shù)。由此可見,運用壽字的褒意,以示招福納祥,期盼追求人生高齡長壽,健康如意,已成為中華民族祖祖輩輩約定俗成的社會風尚。老而為壽,壽而為尊,尊而為貴,貴而為福。
3、秦篆一統(tǒng)天下,壽字寫法更多。
東周時代諸侯割據(jù),“文字盡形”,書寫紛雜,是我國文字衍變發(fā)展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時代,一字數(shù)形者不足為怪,以致后來出現(xiàn)了千變萬化的壽字形態(tài),造成了使用的極大不便。后來秦始皇兼并六國,丞相李斯等人取石籀大篆予以整理改造,“異者同之,繁者刪之,缺者補之,劣者去之”,遂創(chuàng)秦篆一統(tǒng)天下,也統(tǒng)一了“壽”字的寫法。到了兩漢,字體雖有隸真草行各種書體,但筆畫形態(tài)都以先秦文字為依據(jù),變化不大。
由此看來,“壽”字基本上是按照“六書”造字規(guī)范順序演化而成,以形聲字居多,也有少數(shù)指示和會意。如:畫上一個圈,長四爪,長一頭一尾,“”,這就是一個“龜”的樣子,把這種形象會意為壽。還有一種會意,如:一個千字,加上一個秋字,組合在一起“”,也是壽的意思。
“壽”字雖不是漢字中出現(xiàn)最早的文字,但它卻是中國多變的異形單字?!稘h語大字典》收集單字56000多個,創(chuàng)造了匯集漢字的最高記錄。然而一個“壽”字在筆者《中國萬壽圖譜集注》書法長卷中,就展示13822個不同寫法??梢哉f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漢字。這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都無法達到的。它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遺產(chǎn)。
民間壽俗禮儀
在中國的歷史傳說與文學作品中,南極壽星、麻姑獻壽、八仙祝壽、蟠桃赴會等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在社會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壽”字文化,更是千變萬化,讓人目不暇接。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上層統(tǒng)治集團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上酒獻壽”的原始形態(tài)的祝壽活動?!对娊?jīng)·豳風·七月》云:“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薄对娊?jīng)·小雅·天?!酚衷疲骸叭缭轮?,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蔽闹兴谩叭f壽無疆”、“南山之壽”這樣的頌語,在今天的祝壽活動中仍十分常見。應該說,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獻酒上壽活動雖然并不一定與特定的生日聯(lián)系在一起,但由于活動本身具有“為人上壽”的特點,因此仍然可以說是今日祝壽禮儀的濫觴。
在封建社會中,皇帝的壽誕日被稱為“圣壽節(jié)”。皇帝還為自己的壽辰制定了專門的節(jié)日,如唐玄宗壽辰叫“千秋節(jié)”;唐武宗壽辰叫“慶陽節(jié)”;唐宣宗壽辰叫“壽昌節(jié)”;唐昭宗壽辰叫“嘉會節(jié)”;唐肅宗壽辰叫“天成地平”節(jié);宋太祖壽辰叫“長春節(jié)”;宋太宗壽辰叫“乾明節(jié)”;宋真宗壽辰叫“承天節(jié)”;宋仁宗壽辰叫“乾元節(jié)”;宋英宗壽辰叫“壽圣節(jié)”等。到了明清時期,皇帝的壽誕之日統(tǒng)稱為“萬壽節(jié)”,皇后的壽誕則統(tǒng)稱為“千秋節(jié)”。
從春秋時代周簡王至清乾隆2300余年間,歷朝歷代都有皇親國戚、朝臣名士以書寫“壽”字祝賀誕辰的例子。如:春秋左丘明,戰(zhàn)國毛遂,漢代張衡,三國關羽,晉朝王羲之,南北朝壽陽公主,隋朝楊益,唐朝武則天,五代石敬瑭,宋朝蘇軾,元朝趙孟,明朝李益,清朝書麟等。有的人還把“壽”字的某些部分同自己的姓名結合起來,寫成特殊“壽”字。如漢朝人趙岐把“壽”字寫成“ ”,晉人袁客把“壽”字寫成“ ”,清人書麟把“壽”字寫成“ ”。明代海瑞在母親70歲大壽時,用“生母七十”組成一個“壽”字。此“壽”字現(xiàn)刻碑立于海南??谑校┯稳擞^賞。
秦王嬴政為自己長壽不老,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3000人,東渡入海尋求仙藥。唐代武則天執(zhí)政14年間,曾4次改用長壽、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為年號。
在中國人的生命活動中,先輩們把對“壽”的崇拜和敬仰注入到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留傳下來,“壽”成了一種生命力的象征。老人過生日叫壽誕、壽辰;祝福老人過得安康長壽,有壽安、壽寧、壽康、壽樂、壽愷等;為老人舉行壽宴的廳堂叫壽堂;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壽堂上,供奉有西王母、麻姑獻壽、東方朔、八仙等神仙壽星畫像。壽宴桌上掛擺的有壽屏、壽傘(萬年傘)、壽幛、壽彩等;供照明的有壽燭、壽燈(長壽燈)等;供飲食的有壽酒、壽面、壽桃、壽糕;祝壽的文章稱壽序;用于祝壽的文藝形式有壽詞、壽詩、壽聯(lián)、壽畫等;用來賀壽的禮金為壽金;把被祝壽的人稱為“壽星”,年紀大的稱“老壽星”,并稱男的為“壽公公”,女的為“壽婆婆”,年紀小的則稱“小壽星”;對于壽誕,幾乎每一個具體的年歲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借代。
六十歲為花甲壽,七十為古稀壽,八十、九十為耄耋壽,百歲為期頤壽,如果未到整數(shù),只有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歲該怎么稱呼呢?郭沫若在1978年北京住院期間,曾同數(shù)學家華羅庚有過一次討論壽稱的軼事。郭老回答說: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助于數(shù)學和文學了,有人把七十七歲稱為“喜壽”,八十八歲稱為“米壽”,九十九歲稱為“白壽”。華羅庚插話問道:這是怎么回事呢?郭老解釋說:原來這是三則字謎。
“喜壽”可猜為七十七歲,因為“喜”字的草體似“七十七”三個字組成;“米壽”可猜為八十八歲,因為“米”字的本身就是“八十八”三個字組成;“白壽”可猜九十九歲,因為“白”字是“百”字缺“一”。華羅庚拍手笑道:這三則壽謎的謎底解得多么有趣呀,人說郭老博學多聞,此言果然不虛。此外,也有“茶壽”指一百零八歲的說法。因為“茶”是雙“十”購成草字頭,即二十,中部是“八”,再下部是“木”,即由“十”和“八”構成“十八”,草字頭的“二十”再加下部的“八十八”,一共是“一百零八”。因此,祝壽送茶,表示祝愿長壽。在我國閩南和臺灣等地的習俗中,兩包茶葉是祝壽必備的禮品。
中國祝壽送茶的民間習俗,甚至傳到國外。日本、英國就有這種禮節(jié),這是中國壽誕文化的國際輸出。相傳18世紀初,英國皇家貴族向女皇祝壽,要求必須用安徽的祁門茶。英文的茶“tea”,就是閩南話“茶”的發(fā)音。在我國民間,借求神拜佛以延年益壽的,還有“求壽”習俗,為表達孝心,延長親長壽命,又有“借壽”之俗;用于長壽的香療器具有福壽香印、長春永壽香印、壽篆錦長香印、萬壽篆香圖、延壽篆香圖等;生前所造的墓穴叫壽,生前打的棺木稱壽棺、壽木、壽器;人死了又稱壽終、壽寢;為已經(jīng)亡故的父母或祖(外祖)父母的壽日祝壽叫冥壽,也叫陰壽。至于用“壽”來命名的自然風物、古跡建筑、人名,在中國則到處可見。
以“壽”名山的有北京萬壽山、秦皇島市長壽山、廣西萬壽崖;以“壽”名縣的有壽寧、壽光、壽陽、仁壽,還有四川長壽縣、湖北鐘祥縣長壽鎮(zhèn)、湖南平江縣長壽街等;以“壽”名建筑物的有益壽殿、延壽殿、壽安宮、永壽宮、萬壽宮、福壽觀、萬壽寺、萬壽廳、萬壽堂等。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有了壽而康、壽露春、長壽玉液、福壽酒、福祿壽喜酒;推出了百壽宴、福壽宴、長壽宴、龜壽宴、鶴壽宴及萬壽龍芽、無比壽芽、梅花壽果等壽菜品種。至于用“壽”取名的就更多了。僅就著名書畫家來說,就有漢代毛延壽,五代后蜀李壽儀,唐代何長壽,明代萬壽棋,清代陳洪壽、胡公壽,近代黃山壽,現(xiàn)代白壽章、潘天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