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人名
晨妍
乍得全稱乍得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Chad,法語:La République du Tchad)。國土面積128.4萬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北部,撒哈拉沙漠南緣,是個內(nèi)陸國。東和蘇丹接壤,南與中非、喀麥隆交界,北與利比亞相連,西與尼日爾、尼日利亞為鄰。地勢較平坦,平均海拔300至500米,僅北、東、南部邊境地帶為高原山地。北部地區(qū)屬撒哈拉沙漠或半沙漠,占全國面積三分之一強;東部是高原地區(qū);中西部為遼闊的準平原;西北部提貝斯提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沙里河(Chari River)等。乍得湖(Lake Chad)水域面積1540平方公里,為非洲中部最大的內(nèi)陸淡水湖。由于乍得地處非洲中心,遠離海洋,全年高溫炎熱,且國土大部為沙漠地區(qū),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
位于西北部提貝斯提高原南端的死火山庫西山(Emi Koussi)海拔3445米,是境內(nèi),也是撒哈拉沙漠中的最高峰。截至2005年7月,人口為982.64萬人。共有大小部族256多個。其中薩拉族(Sara)約占總人口的27.7%,阿拉伯人12.3%,梅奧—凱比族(Mayo-Kebbi)11.5%,卡內(nèi)姆—波爾奴族(Kanem-Bornou)9.0%,瓦達伊族(Ouadda?)8.7%,哈賈萊族(Hadjarai)6.7%,坦吉萊族(Tandjilé)6.5%,達薩人(Daza)6.3%,菲特里—巴塔(Fitri-Batha)4.7%,等等。約有54%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34%信奉基督教,10%是泛靈論者,其余為無神論者。法語和阿拉伯語同為官方語言。南方通用蘇丹語系的薩拉語,北方通用乍得化的阿拉伯語。
公元前2000年以前,此地已有人類活動。700年左右,薩奧人(Sao)建立加涅姆帝國(Kanem Empire)。16世紀后,出現(xiàn)與之抗衡的巴吉米爾王國和瓦達伊王國,從此三國混戰(zhàn)不休。16世紀后,出現(xiàn)了巴吉爾米王國(Kingdom of Baguirmi)和瓦達依王國(Ouaddai Empire),從此出現(xiàn)了三國混戰(zhàn)局面。1883至1893年各王國相繼被蘇丹國蘇丹拉比赫?祖拜爾征服。1900年,法國殖民者開始入侵。1920年,法國取得全國的控制權。1910年,被劃為法屬赤道非洲的一個省。1929年,法國開始在當?shù)卮笠?guī)模生產(chǎn)棉花。1958年,宣布為“法蘭西共同體”內(nèi)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11日,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Francois TOMALBAYE,1918~1975,1962~1973在任總統(tǒng))帶領下從法國獨立,成立乍得共和國。乍得的國名源自國內(nèi)的第一大湖——乍得,在當?shù)卣Z中,“乍得”(Chad)為“一片汪洋”的意思。
乍得的人名受到法國文化和伊斯蘭教的雙重影響,人名主要來源于阿拉伯語人名和法語人名,如文學評論家艾哈邁德?塔博耶(英語:Ahmat ATBOYE,法語:Ahmat ATBOYE)的名字“艾哈邁德”(Ahmat/ Ahmat)是阿拉伯語人名,意為“盛贊”;律師戴爾芬?吉賴巴貝(英語:Delphine DJRAIBE,法語:Delphine DJRAIBE)的名字“戴爾芬”(Delphine/ Delphine)是法語教名,意為“海豚”;與法語國家人名一樣,乍得也有使用復名的現(xiàn)象,如作家和外交家瑪麗—克里斯汀康德亞(英語:Marie-Christine KOUNDJA,法語:Marie-Christine KOUNDJA,1957~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