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珍稀劇種 壽寧北路戲
寒荷子
壽寧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橫哨戲,主要演奏樂器為長膜笛,是清代中葉傳入福建的亂彈與當地民間戲曲融合形成的一種漢族地方戲曲聲腔劇種之一,曾流行于閩北、閩中及閩東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代表清代亂彈聲腔的珍稀劇種。亂彈進入福建后產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戲班,其中以北路班最為強盛,其他各路戲班相繼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躍在閩東北一帶,北路戲即由此而得名。2006年,福建省壽寧縣申報壽寧北路戲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壽寧北路戲的唱腔除極少數具有高腔曲牌體特征外,大多數均屬板腔體,曲調旋律優(yōu)美, 節(jié)奏歡快,行腔順暢,帶有敘事性的表現特征。其道白、唱腔均使用普通話,這已成為北路戲的一個突出特色。在數百年的演出活動中,北路戲總結出一套深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的表演形式,不管什么腳色行當,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體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推動劇情進展,這種對形體動作的強化和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外化與唱腔緊密結合在一起,唱與做高度和諧,形成許多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藝術形式,豐富了戲劇的表現力。北路戲的代表性劇目主要有《探陰山》、《對珠環(huán)》、《紙馬記》、《鳳嬌與李旦》等。
在數百年的演出活動中,北路戲總結出一套深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的表演形式,不管什么腳色行當,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體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推動劇情進展。
業(yè)內人士稱,這種對形體動作的強化和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外化與唱腔緊密結合在一起,唱與做高度和諧,形成許多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藝術形式,豐富了戲劇的表現力。
百年浮沉:閩東首個國寶級文化遺產
作為福建有影響的珍稀劇種之一,北路戲有著極深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歷史價值。2006年6月,壽寧北路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閩東第一個國寶級文化遺產。
在這張名片的背后,北路戲卻是有著一段百年浮沉的故事。據介紹,道光、咸豐年間是北路戲的全盛時期;清末,北路戲又有“北路一”、“北路二”、“北路碎”之分,最多時班社達百余家。
上世紀60年代,北路戲劇團的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達到一個高峰。1964年,劇團以少年英雄張高謙為素才,創(chuàng)作演出了《張高謙》一劇參加福建省第三屆戲曲現代戲會演,紅遍八閩大地,并在全國廣泛流傳,成為戲曲界、文化界最熱門的話題。
然而,在整個戲劇市場萎縮的大環(huán)境下,1977年重新恢復的北路戲劇團不復當年,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壽寧北路戲劇團開始完全沉寂,大部分演員和學員陸續(xù)轉崗、下海經商或到外地劇團謀生,盛極一時的北路戲瀕于消亡。
談起北路戲百年興衰變革,北路戲傳承人之一、北路戲劇團團長繆清奇感慨萬千。其稱,上世紀60年代,北路戲還深受民眾歡迎,但凡民俗節(jié)慶,邀請劇團演出助興成為地方特色的習俗。
春暖花開:有人堅守,北路戲就不會消失
在壽寧北路戲劇團沉寂期間,卻有著8人一直堅守著。這其中,就包括于上世紀80年代進團的林愛月與繆清奇夫妻。他們相信,只要有人堅守,北路戲就不會消失。
而他們的堅守,也等來了春暖花開。壽寧北路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壽寧縣對北路戲的傳承與保護日益重視,專門成立了壽寧縣北路戲傳承保護中心,對留住年輕的演員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
壽寧縣北路戲劇團也在壽寧職業(yè)中專開設北路戲藝術表演班,以培養(yǎng)北路戲后備人才。2009年-2010年,30多名學員進入壽寧職專學習北路戲表演。劇團每年得到政府35萬元撥款用于學員培養(yǎng)、發(fā)放聘用教師工資等。
據介紹,這是時隔近30年后,北路戲劇團又一次招收新學員。2012年,學員們陸續(xù)從職專畢業(yè),并進入壽寧縣北路戲劇團,開始了演員的職業(yè)生涯。
有了新鮮血液的注入,北路戲劇團再顯生機勃勃。每每搭臺唱戲,層層疊疊的長衣厚衫、厚重的妝容、頭頂繁瑣的飾物,以及旋律優(yōu)美的唱腔,仿佛帶人穿越時空,回到古老的戲曲里,淋漓盡致地展現著所演人物的愛恨嗔癡。
政府助力傳承與保護,古老的北路戲也在推陳出新唱“廉戲”,融入馮夢龍等廉政題材,說唱間頌揚先進、鞭撻腐惡、揚清激濁,弘揚廉政文化,使得這古老稀有劇種適應時代發(fā)展,與時俱進不斷繁榮。
“壽寧紅土清風、夢龍文化成了北路廉戲素材的天然土壤,廉政文化題材給北路戲注入新鮮的血液,擴展了發(fā)展道路,成為長盛不衰的創(chuàng)作主題之一?!笨娗迤嬲f。
目前,當地政府鼓勵劇團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編排出更多為群眾喜聞樂見、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劇目,以創(chuàng)新觀念面向市場。北路戲這一古老劇種煥發(fā)生機,將更受民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