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产v片在线,91久久偷偷做嫩草免费看,久久6久久66热这里只是精品,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湖北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樂英

        湖北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160號,瀕臨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成立于1953年,館名由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同志題寫。湖北省博物館占地面積約123畝,建筑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

        湖北省博物館現(xiàn)有藏品23萬多件,一級文物近千件,其中的鄖縣人頭骨化石、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等4件文物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鄖縣人頭骨化石

        1989年出土于湖北省十堰市鄖縣,長26厘米,寬19厘米,高12厘米,保存較為完整,距今約80萬年到100萬年。

        根據(jù)頭骨的特征屬于“直立人”類型,定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這是湖北省首次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人類從猿到人的發(fā)展歷程,要從距今8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算起,“南方古猿”在250萬年前進化成能夠使用簡單工具的“能人”,“能人”在200萬年前進化成能夠制造打制石器的“直立人”,“直立人”在25萬年前進化成能夠制造磨制石器的“智人”,而“智人”最終在5萬年前進化成為現(xiàn)代人類的祖先。“鄖縣人”正是“直立人”的一種,雖然湖北“鄖縣人”的年代非常悠久,與陜西“藍田人”(距今約70萬年到115萬年)的年代相當,但在化石上卻顯示出 “智人”的部分特征,這為研究“直立人”與“智人”的發(fā)展關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鄖縣人”在人類進化史的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越王勾踐青銅劍

        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

        劍身修長,裝飾有黑色的菱形花紋,中脊起棱,劍刃極其鋒利。劍格正反面由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制而成,劍柄用絲線纏繞,劍與劍鞘緊密結(jié)合。在劍身的正面刻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字的鳥篆銘文。

        1965年的冬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的一座楚國墓葬中出土了這柄越王勾踐青銅劍,當劍拔出劍鞘時光鮮亮麗,沒有任何的銹斑,而且鋒利異常,稍一用力就能將16層的白紙瞬間劃開。

        1977年復旦大學通過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測定,證明制作這柄越王勾踐青銅劍的原料是銅、錫、鉛、鐵、鎳、硫,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經(jīng)過硫化處理,劍刃的精磨工藝可與現(xiàn)代精密機床的水準相媲美。據(jù)推測,越王勾踐的女兒嫁給了楚昭王為妃子,所以這柄越王勾踐青銅劍作為陪嫁品被帶到了楚國,后來楚王把它賜給了楚國的某位貴族,此劍最終成為這位貴族的陪葬品。

        這柄越王勾踐青銅劍做工精美,雖然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歲月仍舊鋒利無比,因此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曾侯乙青銅編鐘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

        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jié)構(gòu)鐘架上,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其中最大的一件編鐘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編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編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zhuǎn)調(diào),音律是現(xiàn)在通行的C大調(diào),能夠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的音階樂曲。曾侯乙,名字叫姬乙,是戰(zhàn)國時期曾國的國君,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曾國是西周初期分封的鎮(zhèn)守南方的諸侯國之一,國都在隨(今湖北省隨州市隨縣)。

        編鐘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這套曾侯乙青銅編鐘的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其高超的鑄造技術(shù)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證明了我國古代音律藝術(shù)的巨大成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jié)晶,是中華文明輝煌歷史的見證,被海內(nèi)外學者贊譽為“稀世珍寶”,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鐘祥市明代郢靖王朱棟墓。造型呈小口,短頸,豐肩,腹部下收。通體繪青花紋飾,分成三組,肩部繪鳳穿牡丹紋,底部繪蓮瓣紋,腹部繪“四愛圖”。

        所繪的“四愛圖”分別是:王羲之愛蘭,以幽谷蘭花來比喻隱逸灑脫的君子;陶淵明愛菊,以傲霜菊花來比喻淡泊名利的君子;周敦頤愛蓮,以水中清蓮來比喻廉潔奉公的君子;林和靖愛梅,以雪中梅花來比喻高雅飄逸的君子。梅瓶因瓶口較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俏麗挺秀,是盛酒用器。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出土于明代郢靖王朱棟墓,朱棟(1388年-141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個兒子,1391年晉封為郢王,娶朱元璋侍衛(wèi)武定侯郭英之女為妻,封地在安陸(今湖北省鐘祥市),死后的謚號為“靖”,意為“恭敬明禮”,故歷史上稱“郢靖王”。

        “郢”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國都,所以“郢”亦是楚國的代稱,歷史上分封為“郢王”的共有9位,朱棟是最后的一位。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tǒng)治以后得到的戰(zhàn)利品,賞賜給了朱棟,由于深得朱棟的喜愛,所以成為朱棟死后的陪葬品。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造型秀美,線條流暢,色澤濃艷,是元青花中極其罕見的精品佳作,目前已知僅有2件,另一件現(xiàn)藏于武漢博物館。

        內(nèi)容加載中……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