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風箏分男女
心深似海
每年2月到5月,熱季的南風吹來時,曼谷大王宮前面的廣場上空,便飄滿了五顏六色的風箏。
風箏成就國王浪漫故事
風箏在泰國歷史久遠,據文獻記載,早在700多年前,泰國第一個王朝素可泰時期,風箏就流傳于泰國社會,用來占卜、觀賞、比賽甚至用作戰(zhàn)爭武器。因為素可泰王朝與中國元朝關系密切,泰國史學家推測,泰國風箏很可能源自中國。
傳說中,素可泰王朝的開國君主帕巒王就是個風箏迷。有一天,年輕的國王正放風箏,忽然一陣風吹來,線斷了,風箏飄落到了不遠處一家大宅的屋頂上。國王十分喜愛這只風箏,就等到天黑時,化裝成平民潛入民宅去撿風箏。就在國王手拿風箏要回來時,不巧遇到了這家的小姐,一見鐘情,成就了一段浪漫故事。
當時在王室的典禮上,放飛一種人形的風箏,用于預測來年是否風調雨順。到了隨后的大城王朝,放風箏的王室典禮被沿襲下來。當時有一首詩記載典禮時的情形說:勁風吹襲,風箏上天,音樂聲起,淑女纖纖,手牽細線……
大城王朝的國王也喜歡放風箏,有時候在風箏上拖一枚金幣,誰撿到歸誰。于是,每次放飛男女老少都盯著國王的風箏看。后來,一個地方發(fā)生叛亂,國王率軍隊久攻不下。有人出主意,在風箏上拖一包火藥,將長長的引信引燃,風箏飛入敵城,造成房屋大火,軍隊趁亂攻入城內。
男箏女箏互相纏斗
風箏傳到泰國后,最大的用途變成了體育比賽,俗稱斗風箏。爭斗的風箏分為兩種,一種是星形的大風箏、風格穩(wěn)健,名叫鳥箏,泰國人稱之為“朱拉”,是男箏;另一種是菱形的小風箏,體形靈活,名叫魚箏,泰國人稱之為“白寶”,是女箏。這與男女在泰國的社會地位是相對應的。
男箏長度為2.54米,像人形輪廓,放飛時由20個人操控。而鉆石似的女箏標準長度為0.88米,放飛的隊伍由5個人組成。 女箏拖著長達六七米長的尾巴,而男箏上則裝有四排倒鉤。比賽時,兩種風箏互相躲閃纏斗,女箏誘惑男箏,而男箏努力抓住女箏,先把對手拉下來者得分。
比賽用的風箏用料十分講究。只有一種叫“絲素”的竹子符合要求,這種竹子生長期在10年以上,砍下來要儲存10個月才可用來制作風箏。正宗風箏的線也是手工制作,工匠們用一種叫“班”的樹皮經過多道工序制成細繩,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只能做成6米,“白寶”風箏需要的線要300米,“朱拉”需長達900 米。
風箏是社會潤滑劑
男女風箏深入到泰國的藝術與生活之中。一位泰國詩人在詩中表達多情男子對失去情人的思念時寫道:柔弱的風,讓人心碎,我放聲悲哭,就像朱拉在風中掙扎……
泰國寺廟的壁畫中,也融入了風箏的題材。建于14世紀中期的帕辛寺,是清邁最高等級的寺院。院內的一幅完成于朱拉隆功大帝時期的壁畫,描寫古代一個王子放飛一只朱拉風箏,風箏落處,站著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
泰國還有一種特色鮮明的風箏,叫“杜杜”風箏。這種風箏頭上加了一個風笛,一飛到天上,就發(fā)出“嘟—嘟—”的聲音。人們在收獲季節(jié)放“杜杜”風箏,相信這種風箏能馭風而行,驅逐惡魔,為人間帶來好運,為來年帶來好的收成。
泰國學者覃提拉認為,風箏是泰國社會的潤滑劑。人們通過制作風箏,參與、觀看風箏比賽,增進了解,加深了人們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