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石棺墓遺跡 大伊山石棺墓
狄云義
大伊山,距今己有二十億年歷史,屬泰山支脈,因華夏第一賢相、商朝伊尹建國有功,晚年隱居于此而得名。她由十二座山峰組成,最高峰226.7米,總面積500多公頃?!斑h看象蛾眉、近看似螺髻”的大伊山,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獨立于蘇北平原上,被譽為“蘇北第一叢林”、“淮北平川第一神山”。大伊山以其“古”、“幽”、“神”、“奇”聞名遐邇。
古:大伊山歷史悠久。距今己有6500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棺墓遺址就座落在大伊山東麓的青風嶺上,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海船石巖畫、美鹿石巖畫等古石刻以及古樹名寺等都具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
幽:大伊山山林俊秀、層巒疊翠,常年生長著數(shù)千種花木和上百種珍奇樹種。澗深谷幽,景色優(yōu)美。
神:大伊山曾被譽為“淮北第一神山”。山上的神仙洞、仙姑洞、白云洞、熊神巖、升仙崖、入仙門等眾多的景點與神仙有關(guān)。
奇:奇峰怪石、奇巖妙崖成為大伊山的耀眼之處。鱷魚石、蛙石、獅身人面石、飛人石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雨后飛瀑、噴花瀉玉。瓢兒井、茯苓泉、盤絲洞、龜石等更具傳奇色彩。四時八節(jié)、陰晴雨雪,大伊山都能帶給人們賞心悅目的感受。
位于大伊山東麓的石棺墓遺址,東西長70米、南北寬50米,總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距今6500年,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石棺墓。經(jīng)1985年、1986年兩次發(fā)掘,清理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石棺墓61座。岳石文化和西周時期灰坑各一處、漢代墓葬10座。
石棺墓全部采用大伊山上自然石板鑲砌而成。其中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70余件。大伊山石棺墓中還有兩大發(fā)現(xiàn)引人注目,一是在61座墓葬中,有27座發(fā)現(xiàn)用主要食器的陶缽覆蓋在死者頭部,缽底部敲打出一個小洞。二是六件陶缽的底部發(fā)現(xiàn)有刻劃符號。有專家說,這些刻劃符號是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文字萌芽。
大伊山石棺墓遺址,位于灌云大伊山東麓青風嶺上。遺址背枕大伊山,東瞰黃海平川,為古人類理想的棲息之地。該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81年11月,現(xiàn)存東西長70米,南北寬45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墓地。1997年,該遺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至1986年,南京博物館、連云港市博物館和灌云縣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先后對該遺址進行兩次搶救性的科學發(fā)掘,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早期石棺墓64座,人骨架6具。這種豎穴墓坑,共分三片,用大伊山的自然片石稍加打制進行鑲嵌,方向一致,排列整齊。從當時出土完整的6具骨架看,死者一律頭向東方。死者主要是婦女和兒童。
出土文物170余件,有石錛、石斧、石鏟、石鐮、石鑿等都為勞動工具。陶器有陶鼎、陶罐、陶壺、陶盂、陶豆等器皿。骨器有骨針、骨錐等。玉器有玉璜、玉玦、玉耳墜等裝飾品。出土文物的器形、紋飾、制作方法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北方的特點,也有青蓮崗文化等南方文化印記,反映該地區(qū)是南北文化交匯處的文化地帶。專家考證,大伊山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石棺墓群。
從清理的墓葬看,在死者入殮后,頭部以紅陶缽蓋面,陶缽底部留有敲擊的洞口,以期讓死者靈魂出入。那時,人們已經(jīng)有了豐富的想象力,有了原始的宗教意識。從死者的頸部、腰(胸)部發(fā)現(xiàn)的石璜、玉玦、玉耳墜等玉器和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裝飾紋樣看,他們已經(jīng)有了愛美之心,審美意識,并步入了文字起始的醞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