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榆林古城的歷史與文化(7)
元亮
10、鎮(zhèn)北臺
鎮(zhèn)北臺原名款塞臺,位于榆林城北9里的紅山上,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綏鎮(zhèn)巡撫涂宗濬,為保護設在其西蒙漢互市的紅山市,修筑成明長城上最大的軍事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和“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與鎮(zhèn)北臺東西相連的長城,為明成化十年(1474)延綏巡撫余子俊所修的大邊長城,全長1770里,沿線筑有36營堡,兵馬眾多,防守嚴密。按《明會典》:延綏居九邊之一,地當蒙套,防御沖要,當時經(jīng)制官兵計五萬五千三百七十九名,馬、駝三萬三千一百匹。
原寶雞師范學院教授彭曦認為,鎮(zhèn)北臺具有戰(zhàn)國秦長城沿線,利用山峁山梁分層多級塹削的特點,這在明代長城是不見的,應為戰(zhàn)國秦長城墩臺遺址。郁進新主編《長城》一書,也認為鎮(zhèn)北臺是戰(zhàn)國秦長城明代重修的產(chǎn)物。鎮(zhèn)北臺建于款貢城的西南部,平面呈正方形,外砌磚石,內夯黃土,疊四層逐層遞縮修建,總高28.5米,總占地近5056平方米。第一層為基座,四面圍以墻垣,北墻長82米,南墻長76米,東、西墻各長64米。內墻高5.5米,外墻高10米,外置垛堞,內設女墻。東墻南側置城門,東南內側設磚鋪斜坡馬道,南墻與明長城相連。一層城墻內的東、南地面可見10余間建筑基址。
第二層高16.5米、周長130米,進深5米。臺南墻中開設券洞,磚砌石踏步直通三層,券洞橫額題刻“向明”,為涂宗濬所書,北面題刻“鎮(zhèn)北臺”(已毀),現(xiàn)三字為當代書法家魏傳統(tǒng)所題。第三層高4.l米,周長88米,進深3米,臺東外砌磚石踏步達四層。第四層高4.4來,周長35.44米,頂層臺面積225平方米,四邊各進深2米,正中原建磚木結構了望哨棚一間,清末坍塌。各層四面圍以女墻,置垛口,上有望孔、射口、懸眼,臺地面鋪設青磚海漫。鎮(zhèn)北臺建筑的名稱、用途,我們從明馬希龍《延綏鎮(zhèn)志·卷八》中得知,“臺頂廳三楹,左右?guī)扛饕?。臺下正廳三楹,東、西廂房六楹。儀門一,東、西角門二,大門房三楹,煖房、庖廚、夷貨庫、撫夷廳、宰牲房內外各具?!?/p>
款貢城,與鎮(zhèn)北臺同期建成,平面呈長方形,為蒙漢官員進行洽談、舉行納貢儀式的場所。據(jù)資料記載,蒙古入貢的辦法,每年蒙古族派出不超150人的貢使,其中只許60人入京,90人在邊境等候。貢馬每年以500匹為限,分為上、中、下三等,按等給于馬價,準許貢使以所得的馬價購買繒布等物品。在款貢城的周邊,原盛產(chǎn)專治老年慢性氣管炎的中藥材冬花,因其個大,色艷,質量高,成為冬花中的珍品,款冬花由產(chǎn)地而得名。2005年在款貢城發(fā)現(xiàn)了兩個北城門遺址,在距東墻30米、90米處,城門南北長9.1米,東西寬4.6米,為磚石構造。2011年3月,我們對再次款貢城進行了實地測量,北墻長145米,東墻長150米,東南角有角臺,西墻長90米,南端與鎮(zhèn)北臺相連。墻底寬8米,殘高5米。2000年前后,在鎮(zhèn)北臺北側的長城線上,榆林的民營企業(yè)家黃瑜、張曉琳、尚建國每人捐資十余萬元,各修復了一個敵臺。1982年、1990年省政府兩次撥款20萬元對鎮(zhèn)北臺進行維修,近年臺南新修了廣場、文管所等。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鎮(zhèn)北臺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鎮(zhèn)北臺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榆林的古寺廟
寺廟建筑起源于古印度的寺廟,中國從北魏開始興盛起來。這些建筑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中國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wěn)定的審美心理,在佛道寺院中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wěn)重且整飭嚴謹?shù)慕ㄖ后w。
1、戴興寺
位于榆林城內東邊的駝峰山上,“駝峰擁翠”為榆林八景之一。寺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原為延綏總兵戴欽家祠,后舍為寺廟。原大門上懸有其后裔戴瑞徵所書木匾“戴興寺”三字,現(xiàn)匾為1985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書。戴興寺于南北相鄰的洪濟寺、圓覺寺、香云寺和老爺廟組成古建群,俗稱“四寺夾一廟,云天出紅霞”,在東北有大庵,在東南原有劉公祠(清延榆綏總兵劉厚基祠,1988年被拆毀)。1985年戴興寺建筑群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戴興寺古建群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戴興寺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戴欽,據(jù)清代《榆林府志?卷二十五》記載:“戴欽,綏德人,以都督僉事鎮(zhèn)守榆林,文武兼資,功能并著,所歷各邊敵遠遁,士卒悅服。按戴欽以后遷居榆林?!痹谟芰殖呛笏氽缰邢?4號建有府第,為三進院式?!睹魇?卷十六》武宗:“十三年(1518)冬十月戊辰渡河,己卯次榆林。十一月壬子次綏德幸總兵官戴欽第”?!堆咏棓垊佟贰拔渥谑辏?518)己卯,幸榆林。翌年至綏德,幸總兵戴欽第,納其女,駐天寧寺,敕賜佛藏全部,大加修理,鑄碑志其盛。二月,至榆林納總兵馬昂女弟(妹妹),寵冠一時,并賜第京師。”又“延綏總兵戴欽、戴春、戴延春,則以皇戚而躋身太師?!贝魇弦婚T從此聲威顯赫。
洪濟寺,據(jù)《榆林府志?卷八》記載:“在大興寺北,明萬歷年建?!睎|西長18.5米,南北寬55.5米,占地面積854平方米。北房三間為觀音殿,新塑千手觀音。西房二間,原為戴欽家祠,立牌位供奉戴氏祖先。彌勒殿為正殿,座東向西,單檐硬山磚木結構,面闊三間,8.54米,進深8.04米,建筑面積68.66平方米。殿內存有明代木雕駝峰、穿插枋及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教法持維”木匾和同治十三年(1874)石香爐一個,特別是殿內存有一尊明代泥塑彌勒佛,通高1.95米,形像生動,屬難得的藝術精品。
大庵又稱觀音庵,據(jù)《榆林府志?卷八》記載:“在洪濟寺東北,明萬歷年建?!睎|西長45米,南北寬30米,占地1350米。為一進二開四合院式,大門座東面西,寬2.5米,深3.8米,高4米,雕花雀替。隱壁磚雕雙龍,栱眼壁有浮雕,兩側雕獅子,中雕蓮、梅等花卉。兩院二門磚砌拱券式,磚雕垂蓮柱。南院東三間復建觀音殿,南、北各三間復建文殊、普賢殿。南院為二進式,西院尼姑居住,東院大門座東面西,單檐硬山磚木結構,正殿為娘娘殿,面闊三間,寬9.6米,深7.9米,高4米,廊墻左右各嵌一塊清代碑刻。老爺廟又稱關帝廟,位于戴興寺東側。據(jù)關帝殿內梁架題記:“時大明弘治三年延綏巡撫劉忠創(chuàng)修”,證明關帝廟始建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
據(jù)殿內梁架題記:“時大明嘉靖五年延綏總兵官彭楧為升三級答謝神恩重修”三清殿重修于明代嘉靖五年(1526)。關帝廟在明代萬歷二十九年(1601)、清代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均有維修。其中最大的擴建工程在乾隆元年(1736),建成后的關帝廟為三進大院,有三橋四牌樓,原山門設于戴興寺南,有一琉璃雕九龍壁,壁長三丈,九龍盤旋,矯健欲飛,惜毀?,F(xiàn)為一大院,南北72米,東西38.3米,占地2756平方米。中為關公殿,南為過廳,后為三清殿,東、西、有配殿。關公殿為前卷棚后歇山單檐磚木結構,面闊21.9米,深18.4米,高11米,殿前卷棚高6.5米,頂覆琉璃瓦獸。正殿兩墀頭上身,現(xiàn)存有明代琉璃雕刻,過廳存有清代碑刻五方及殘損碑記數(shù)塊。2008年在維修關帝殿時,發(fā)現(xiàn)了長方形木質墨書題記一塊上書:“西中上,萬歷二十九年(1601)九月十八日立”。
香云寺?lián)队芰指?卷八》記載:“在大興寺南,明萬歷年建?!?,東西長67米,南北寬67.5米,占地4523平方米。寺分魯班殿,七佛殿、三凈身三院,有殿宇38間。正殿面闊16.3米,深10米,高7.4米。供三世佛,座東向西,歇山單檐四出檐廊磚木結構,四面環(huán)廊,頂覆琉璃瓦,內壁有彩畫。戴興寺在歷史上曾多次維修,明天啟七年(1627)首次重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寺僧智福再修,光緒八年(1882)復修,宣統(tǒng)二年(1910)寺僧行振會同榆林名士張士立、張士德、胡鼎彝等又重修。明崇禎九年(1636)榆林饑荒,曾收容別處僧人52名、道士23名、尼姑15名,在該寺長期供齋度荒,一時聲名遠播。民國十九年(1930),寺僧行寬與地方名人冉心吾、賀明堂、郭式青等倡辦義務“私立戴興寺小學”,為貧寒兒童供書施教,1949年后由政府接辦。1934年10月10日,大公報主編張季鸞回榆,為其父誕辰百周年,其母忌辰三十周年,在戴興寺設位致祭,榆林全城親友和各校師生行禮三日,張為其父在墓前立“三絕碑”。即章柄麟的撰文,于右壬的書法,蘇州吉寶齋的刻石。
“文革”中造像、經(jīng)書盡毀,寺院辟為榆林糧食二門市?,F(xiàn)已全面修復,成一方參禪、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