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貺節(jié)的飲食習俗
訪旋郎
六月初六是天貺(kuàng)節(jié),又稱六月六、姑姑節(jié)、蟲王節(jié)、嘗新節(jié)等。天貺節(jié)是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
傳說春秋戰(zhàn)國時晉國一個大官驕傲自大氣死親家。其女婿想為父親報仇,女兒在六月初六趕回娘家報信。父親悔恨自己作錯事,他沒有怪女婿,還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后每年六月六日,都把女婿、女兒接回家里,合家團聚。后來傳說此日回娘家,可以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所以民諺有:六月六,請姑姑。其實農歷六月農閑,正是回娘家回娘家的好時候。河南婦女回娘家時,要包餃子,敬祖先。有的地方出嫁的姑娘要帶上新麥面做的饅頭、糖包、油食去瞧看爹媽。父母兄嫂要給出嫁未及一年的閨女送扇子、簾子和涼床、涼席。婦女要在祖墳旁邊挖四個坑,每個坑中都放餃子,作為掃墓供品。甘肅榆中在六月六廟會上,求育婦女要跪在太白泉邊,從水中撈石,用紅布包好,祈求得子。小孩跟隨母親去姥姥家,在前額上印有紅記,作為避邪求福的標記。
六月六有降天書的傳說,所以又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jié)。道教元始天尊于六月初六賜書于人間;玄女六月初六賜書于宋江,要他替天行道;宋真宗趙恒某年的六月六日稱上天賜給他天書,后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天貺殿紀念,由此還有典故“天書封祀”。六月初六正處于盛夏,多雨易霉,只要遇到晴天就要進行曝曬,所以這天又叫龍曬鱗。河南民諺:六月六曬龍衣,龍衣曬不干,連陰帶晴四十五天。此日有曬衣物、器具、書籍的風俗。六月初六有藏井水的風俗,明人沈榜《宛署雜記》:六月六日,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醬醋,浸瓜茄。水取五更初汲者,即久收不壞。曝所有衣服,是日朝內亦曬鑾駕。河南鄭州農家此日做麥曲,以備造酒、造醋和做醬油、面醬之用。所以天貺節(jié)也稱“曬衣節(jié)”、“瞧夏節(jié)”、“神曲節(jié)”等。
寒冬、酷夏時最易得病,所以六月初六很多地方要祈求人畜的安全。山東臨朐地區(qū)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見邪?!度f歷野獲編》:婦女多于是日(六月六日)沐發(fā),謂沐之則不膩不垢。至于貓犬之屬,亦俾浴于河。京師象只,皆用其日洗于郭外之水濱,一年惟此一度。杭州婦女除在六月六洗頭外,必為小兒沐浴。廣西壯族以六月六為?;旯?jié),此期間為牛洗澡,讓牛休息,喂各種好飼料。盛夏也易水災雨害,所以六月初六也有祈求晴天的活動,閨中兒女剪掃晴娘(婦女形象的紙人,伸展兩臂,兩手各持一把掃帚或樹枝,作驅云趕雨的姿勢)懸掛在門的左邊。隴東地區(qū)稱掃天婆、掃天娃娃、驅云婆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