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地名的由來(2)
正漢君
九府、十八巷、十八羅漢街、七十二胡同
安陽街道的開設更有一番名堂,號稱九府、十八巷、十八羅漢街和七十二胡同。
“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源于何時,我們不得而知。據清康熙和乾隆年間的《安陽縣志》記載,那時產生了許多街巷胡同,已經有十八巷的名稱及大概位置。民國時期,老城的經濟空前繁榮,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解放后,一些小巷、胡同被撤銷或者合并。如今,它們再也無法適應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熙熙攘攘的人流與川流不息的車輛讓狹小的街巷不堪負重,隨著舊城改造的不斷進行,它們離我們越來越遠,有的已經悄然消逝。
九府
“府”是連接大街小巷的小道,甚至僅是一條狹小的夾道。至少到清乾隆年間老城仍然沒有府的概念。
安陽解放后,民間比較認同的九府指平府、六府、林府、老府、西府、鐵拐府、娘娘府、洛陽府、學儒府。
平府位于二道街中段路東,連通二道街與頭道街,解放前因平府前有個“平府坑”,后稱此處為平府。
六府在鐵拐府西,與鐵拐府東西串連,北端至東大街。
鐵拐府位于東大街中段路南,向南延伸至東南營街,與六府東西串連,南段較窄,因形狀像一柄拐杖,故稱之為鐵拐府。
林府位于現在的東南營街西段路北。
老府是縣東街與馬號街之間的一條斜街。
西府位于南大街中段路西。
娘娘府在甜水井街東段路北,是一條不足50米的小巷,解放后并入甜水井街。
洛陽府在南門西街中段路北,是一個寬二三米,不足50米長的夾道。
學儒府指大寺前街西頭至戲樓后街東頭一段。
十八巷
在老城里,以南大街、北大街為中軸線,東邊有七府、七巷,西邊有兩府、十一巷,所以九府十八巷又有“東府西巷”的說法。十八巷指的是香巷、夾巷、裴家巷、仁義巷、丁家巷、豆腐巷、卜府巷、三義巷、喬家巷、小顏巷、唐子巷、竹竿巷、鵝脖巷、紀家巷、東鐘樓巷、西鐘樓巷、東冠帶巷、西冠帶巷。
香巷位于中山街中段路西,西至唐子巷。
夾巷指城墻至護城河之間老百姓蓋房子時形成的夾道,解放前,夾道里還種著莊稼,老百姓有“到夾道巷割麥子”的說法,這里說的夾巷主要指北門至城東北角一段。
裴家巷在北大街中段路西,東接大院街。
仁義巷在北大街中段路西,東西走向,與裴家巷平行,南邊是西鐘樓巷,北邊是裴家巷。
丁家巷位于老城西南,一頭連接西南營街,一頭連接南門東街。
豆腐巷在紅廟街東段路南,僅北端有一個口,是一條長約20米,寬約4米的窄夾道。
卜府巷位于甜水井街西段路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短巷,南接甜水井,北接北門東街。
三義巷在二道街北段路西,僅東端有一個口,是一條長約五六十米,寬約七米的寬夾道。
喬家巷位于三道街南端,北接三道街,向南與東南營街交叉。
小顏巷在南大街中段路東,也稱小回巷,因明朝崔銑有“小顏回”之稱,所以得名“小顏回巷”,即小顏巷。
唐子巷是十八巷中唯一帶“子”字的巷,與北大街、中山街平行,在北大街西側,南接魚市街,北至解放大道。
竹竿巷位于中山街南段路西第一個路口,西至唐子巷。
鵝脖巷指天寧寺門前往東至唐子巷這一段,解放后并入大寺前街。
紀家巷在西冠帶巷北,與西冠帶巷平行,東至魚市街,西至西南營。
東鐘樓巷、西鐘樓巷合稱鐘樓巷,以鐘樓為界,東邊為東鐘樓巷,西邊為西鐘樓巷。
東冠帶巷、西冠帶巷合稱冠帶巷,冠帶巷在老城西南,東西走向,東起南大街,西至西南營街。因清康熙年間兵部督捕右侍郎許三禮和任舉人等官宦顯貴居住于此而得名。
十八羅漢街
十八羅漢街是指老城內的十八條街嗎,它們位于哪里,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據清康熙三十二年《安陽縣志》記載,清末,城內有街道九十多條,南、北大街兩旁各有九個街口。它們大多兩兩相對,從南門依次往北擺開,路東有南門東街、小顏巷、東大街、姚家胡同、
菜市街、東鐘樓巷、甜水井街、北門東街;路西有南門西街、東冠帶巷、西大街、竹竿巷、香巷、西鐘樓巷、仁義巷、裴家巷、北門西街。解放前,因這十八條街的街口墻壁上都嵌有一個小佛龕,里面供奉一尊二尺多高的羅漢,故名十八羅漢街。
七十二胡同
老城內的胡同原本沒有那么多,所謂的七十二胡同實際指包括胡同在內的七十二條街。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更迭,它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銷,還有的更換了新名。
大家普遍認同的七十二胡同指,大胡同、縣胡同、輝府胡同、梯家胡同、南家胡同、姚家胡同、毛家胡同、新營街、二果園、紅廟街、甜水井街、倉巷街、鐵獅口、平安街、二郎廟街、鼓樓坡街、神路街、御路街、鼓樓東街、縣前街、縣東街、縣西街、影壁后街、縣夾道、井夾道、馬家夾道、雷家夾道、馬號街、馬號后街、西華門街、渠口街、后渠街、南頭道街、頭道街、二道街、三道街、短街、下洼街、西營街、西南營街、東南營街、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北門東街、北門西街、南門東街、南門西街、東馬道、西馬道、北馬道、南馬道、魚市街、中山街、白塔寺街、大寺前街、箭道街、學巷街、學后街、戲樓后、庫口街、大井街、大夫鈴、東小花園街、西小花園街、皮園街、小回隆、后衛(wèi)街、大院街、觀口街、九府胡同、老爺廟街。
本文選錄部分街巷的簡介以饗讀者。
大胡同位于東風路和二道街之間,長80米,寬5米,因曾有胡姓大家族居住而得名。
梯家胡同在二道街中段路西與三道街東西串連。解放前就有這條胡同,由于胡同里的房子蓋得像梯子,故名梯家胡同。
姚家胡同位于安陽市老城區(qū)中心,東西走向,東端與鼓樓坡街交叉,西端近中山街。曾經是一條很窄的小夾道,路北是姚家大院。
甜水井、倉巷街被老百姓合稱為龍鳳街。因房屋整齊,結構多為二進、三進,甚至是四進四合院,磨磚對縫,簡瓦覆頂,方磚鋪地,明柱檐廊,臨街房和上房多有瓦獸裝飾而得名。
井夾道位于二道街和北頭道街之間,解放前因街里有一口水井,附近居民稱為井夾道。
渠口街、后渠街,渠口街東西走向;后渠街是渠口街中段路北南北走向的小街,以前人們俗稱渠口街叫前街,后渠街叫后街,因后渠街里有一個坑塘而得名。
西營街位于老城區(qū)最西邊,西靠城墻,東臨文峰塔,南起西大街,北至五龍廟,街南端有座卵石橋,街中段有小嘴坑、紗帽坑等四個大坑。
西南營街位于老城西南,南北走向,南至三角湖北岸,北至西大街。據說古時曾有部隊駐扎,因此得名。同樣,東南營街、西營街也都是以古代兵營所處的位置命名的。
南大街南北走向,北起鼓樓廣場,南至南門,是老城南邊的一條商業(yè)街,也是城南的主要通道之一。該街位于南門以北,故稱南大街。后來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曾改名為中山南街。由于群眾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后仍稱南大街。同樣,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都是以老城的四個方位定名的。
東馬道、西馬道、南馬道、北馬道,馬道是古代的內環(huán)城線路,用來讓兵馬通行,傳送號令,運輸糧草。這四個馬道實際是緊貼老城四面城墻的線路,從那里可以登上城樓。
魚市街南北走向,在南大街西邊,南至南門西街,北至西大街,因此街曾有水產品交易而得名。
中山街南北走向,北至鐘樓,南至南大街。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為中山街。
白塔寺街南北走向,南起南門西街,北至西冠帶巷。該街路西曾有一座乾明寺,因其是白玉結構,俗稱白塔寺,現在僅存白塔寺。
戲樓后街解放前,西營小學原址里面有一個大戲臺,每逢百姓家中有紅、白事,百姓都要聚集于此唱大戲,居住在戲樓后的群眾也常來看戲,俗稱戲樓后街。
庫口街地處文峰塔北側,全長150米左右,清朝初期就已經形成。據說很早以前此街北段的戲臺旁有一個倉庫,人們稱此街為庫口,后演變?yōu)閹炜诮帧?/p>
大井街南北走向,南至竹竿巷,北至文峰大道,因其街口曾有一口大井而得名。
皮園街因解放前,此街居住著一些做皮具生意的經常在街巷晾曬皮,故稱皮園街。
小回隆指仁義巷中段路南的一個短夾道,解放后并入仁義巷。
觀口街指西鐘樓巷西段,即與唐子巷交匯處至西頭老爺廟,解放后并入西鐘樓巷。
大院街地處古城西北,全長300多米,自古就是商業(yè)要地,沿街店鋪林立,商戶云集。據說此街在明清時自然形成。解放前,中段的居民區(qū)內有一片很大的空地,人們常聚集在此做買賣、聊天,俗稱大院,后成為街名并沿用至今。
老爺廟街從學巷街北頭與學后街交匯處起,北至老爺廟,解放后并入學巷街。
鼓樓廣場是老城區(qū)的中心地帶,中山街、南大街、西大街、鼓樓東街在此交會。舊時,鼓樓廣場一帶商賈云集,店鋪林立。1935年,鼓樓遭到焚毀,只剩下了高大的臺基,下面南北向拱形的通道長近20米,老安陽人稱之為“鼓樓洞(吶)”,這里商販眾多,也是人們夏天納涼的場所。1956年,鼓樓臺基拆除后,周邊的空地形成鼓樓廣場,安陽話稱“廣場(昂)”。鼓樓廣場是安陽老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商業(yè)文化中心,錦泰恒糕點店、鼓樓影院、江南包子館曾經繁盛一時。20世紀50年代初,廣場中央建有一座象征中蘇友好的圓柱形紅五星紀念塔。
鼓樓坡,民間俗語稱“樓坡(的)”,位于鼓樓廣場東側,姚家胡同與鼓樓東街之間,因昔日“有坡(臺階)登樓”而得名。鼓樓坡街與南面平安街的分界處就在新華市場大門的北側。
鼓樓后是鼓樓后街的簡稱。南大街、北大街作為老城的中軸線,是一條古老的商業(yè)街,清代名叫“興隆街”,反映了當時地方官府祈求太平興旺的意愿。清末,鼓樓至南門叫南大街,鼓樓以北至二郎廟口叫鼓樓后街,二郎廟口至鐘樓叫鐘樓前街,鐘樓至北門叫北大街?!独m(xù)安陽縣志》記載,今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中山街、北大街當時分別叫中山東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中街(鼓樓至鐘樓)和中山北街(鼓樓至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