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豐縣民間誕生禮俗
昭懿
徐州豐縣民間誕生禮俗是指從新生命的孕育、誕生,至新生兒滿月期間的禮儀和風俗,包括催生、采生、送粥米、住滿月等諸多環(huán)節(jié),以慶賀新生兒的誕生為載體,融入了民俗、藝術、宗教等文化內(nèi)容,形成民間傳統(tǒng)的文化空間,體現(xiàn)出的則是對延續(xù)后代的關注和對婦女兒童的愛護。名稱雖與毗鄰地區(qū)大致相同,但其具體內(nèi)容卻凸顯豐縣地域特征。
1、催生
孕婦在臨產(chǎn)前十天左右,其母親帶著紅糖、雞蛋前去看望,稱為催生??催^之后,孕婦一般不再回娘家,如果回娘家,也不在娘家過夜。
2、采生
嬰兒出生后,第一個見到嬰兒的人(接生、陪護者除外)稱采生人。為求嬰兒前程似錦、長相俊美、有出息,多請村中有名望、有地位的人,或長相漂亮、兒女雙全的人到家中采生。產(chǎn)婦喝用五樣樹枝和紅糖熬制的茶水,民間相傳喝后可防叉奶。
3、報喜
生育的頭胎孩子,男嬰六天,女嬰四天,即確定送粥米的日期,一般為男嬰出生后的第12天,女嬰第9天,如遇農(nóng)歷初一、十五則提前或推延。派人帶著拜匣,內(nèi)裝書本或花(裝書本表示生的是男嬰,裝花則表示生的是女嬰)及10個紅雞蛋(煮熟的雞蛋染成紅色),外用黃包袱包裹,到嬰兒的姥姥家報喜,姥姥家返回9個白雞蛋和兩包紅糖,叫做“十去九來”。向其他親戚家報喜則只帶紅雞蛋。
4、送粥米
亦稱送祝米、湯餅會。在確定的日期,家門上方掛上紅紙,親戚帶著禮品前來祝賀。禮品多為紅糖、雞蛋、小米(或大米、小麥)、焦餅(帶芝麻的干烙饃)等,用箢子盛放,上面用紅布蒙蓋,禮品數(shù)量因親戚關系遠近而不一。嬰兒的姥姥不僅置辦的糖米、雞蛋要多,還要為嬰兒操辦大襟棉襖、連腳蹬棉褲、虎頭鞋、虎頭帽、風衣、包、被等。給男嬰送祝米,嬰兒的姑母做一件棉襖和一雙虎頭鞋,棉襖名為紅襖綠大襟,含義給娘家留條根;嬰兒的姨母為其買一雙襪子,妗子做一條露襠棉褲,稱作“姑娘的鞋,姨娘的襪,妗子做條柯柯杈”。
5、起乳名
頭胎嬰兒在送粥米之前,多由爺爺、奶奶在堂屋里給起乳名,或請有學問的鄰居起名。男嬰的乳名一般緊隨社會形勢、歲時節(jié)令,或與家中的農(nóng)具、畜禽、物品相關,多為單字且寓意平安、富貴、興旺、發(fā)家,但必須避開族中長輩名字中的字。次生及以后的男嬰一般不再慎重起名,呼之為小二、小三,或隨其兄稱作二×、三×。為女嬰起名多帶花、草或呼之大妮、二臭。有女無子祈求生子傳代者,女嬰名中常帶改、變、婷、娣 、煥等字。生子晚,或頭生嬰兒夭折者,在給嬰兒起名時故意起賤名,民間相傳孩子起賤名好拉巴(撫養(yǎng))。
6、滿
月
嬰兒滿月前幾天,由外爺爺(外祖父)接到姥姥家過滿月,離家前在鼻梁上用鍋灰抹一道黑。滿月后由爺爺接回家,姥姥家用梳妝粉在鼻梁上抹一道白,俗稱“黑狗去、白狗來”, “外爺爺接、爺爺請,孩子活到九十九”。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流行在嬰兒鼻梁上抹一道白,回家時姥姥家給一只白山羊,抹一道黑,則給一頭黑豬。產(chǎn)婦在滿月之日晚上,喝用益母草和紅糖熬制的茶水,并臥床發(fā)汗,至此生育期結(jié)束。
禁忌與信仰
孕婦忌食兔子肉,相傳吃了兔子肉嬰兒嘴豁;孕婦忌食驢肉,說吃了驢肉嬰兒長相難看。孕婦在父母、公婆去世后不參與入殮儀禮及不守靈;在婚嫁禮俗中屬新娘上轎、下轎、拜堂、坐帳時的禁忌圍觀人之列。
嬰兒住滿月的接送途中,身旁置放一朝陽生長的桃樹枝條,或手腕上佩戴桃木刻成的刀、劍、锏,因民間有“桃木锏,桃木劍,惡鬼邪氣不敢犯;桃木劍,桃木刀,惡鬼邪氣自行消;桃木刀,桃木锏,惡鬼邪氣干瞪眼”之說。亦有的將黑狗牙打洞或用桃核雕刻成籃子、小船等穿繩戴在手腕上,以避邪氣保平安。
徐州豐縣民間誕生禮俗具有規(guī)范有序的禮儀形式,縣內(nèi)雖有“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之說,但其表現(xiàn)形式和主要內(nèi)容都是一致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陋習逐步被拋棄,糟粕不斷被剔除,繼之融入了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主要禮儀在傳承延續(xù)中增加了鮮活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