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飲食習俗(2)
凌夜鳥
還須特別提到地瓜這一物產(chǎn)。嘉慶年間的《惠安縣志》卷十三對這種特產(chǎn)著墨頗多:“薯,種來自外國,一名地瓜,皮有紫有白,肉則皆白。有自文來國來者,名文來薯,肉淡紅。有芋薯似文來薯,而皮紅。種法治地成段,剪藤之四節(jié),連葉斜插段中,留一節(jié)出土外,不宜太深。陰雨時植,無雨用泥水洗窟,一夜生根。溉時將段犁開,沃糞水。凡藤所至,即根所至。一窟可得數(shù)斤,視他谷畝兼數(shù)倍。切薄曝干,今有為簽,曝干可經(jīng)年,洗粉為用最廣,人甚資之,故種志多于他谷?!庇终f:“食薯自八九月抵越年夏,不啻半年之用。其利能令谷賤,而又易生無事。糞多力勤,其八畝五六千觔,沃壤獲倍。豈非天地辟一嘉種哉。藏至冬至則易爛,以其色朱又名朱薯。萬歷間始有其種,又曰蕃薯,不忘舊也?!?/p>
縣志對地瓜的來歷、品種、植法、習性、食用和貢獻說得極為清楚,原處于惠安之北的泉港一帶,自古有“農(nóng)商稅賦半惠安”之稱,其種植地瓜之盛亦可推測。在災荒時,地瓜則成為填饑救命的良食。如嘉慶年間,有一年天災不斷,米價一石高漲至三四金,而獨番薯豐收,惠安全縣靠吃番薯無一人餓死。舊時街頭,有專門賣地瓜的商販,將地瓜蒸、燜、烤、炸出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隨處可見。蒸地瓜用蒸籠,燜地瓜用鐵鍋,烤地瓜則用烤爐。烤爐用廢油桶糊上泥巴制成,老遠就能聞到熟地瓜誘人的香味。
目前地瓜種植幾經(jīng)改良,品種繁多,本地農(nóng)民最常栽種的有“新種花”、“湖南薯”和“白海風”三種。白海風黃皮黃心,皮下一層是淡淡的黃色,內(nèi)里則黃燦燦,此品種蒸或烤熟,疏松香軟,如吃蛋黃。新種花紅皮紅心,含糖量極高,綿軟甜嫩,摻米煮成地瓜粥,連米粥都是甜的。湖南薯白皮白心,質硬,如香芋,宜制成地瓜粉。番薯除了作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薯粉糊、炸薯片等風味小吃外,也是饋贈外地親友的特產(chǎn)禮品。
當前泉港家常一般是中午或晚上煮一頓“好”(境內(nèi)凡是加油加咸加副食品的主餐即可稱為“煮好”,主要有咸飯、干飯、面食之類),其余兩餐則是稀粥或地瓜粥。如《惠安縣志》所述,地瓜還可切成片和簽,曬成地瓜干或地瓜簽。地瓜片和地瓜簽能夠貯藏八九個月,既可以摻在飯中煮,也可以單獨和水烹煮,成為美味可口的地瓜簽(片)湯。地瓜還能制成粉,性涼和,用法極廣,是煮肉羹、海蠣羹等各種羹湯的必不可少的粉料。
舊時一般民眾生活儉樸,粗食淡飯,佐食之物多是新鮮蔬菜、自家腌制的瓜菜和豆制品等,魚、肉、禽、蛋往往要逢年過節(jié)才得一嘗,俗諺有“日日醬瓜豆豉,終年不知肉味”之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1978年之后,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主食結構已以細糧為主,面食品也進入正餐。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jié){、麥乳精和營養(yǎng)麥片等,配面包、油條或糕點為早餐。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時常合家到飯店酒家進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