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臥云禪院
分手達人
在峨眉山金頂有一處銀光閃閃的大殿,這就是“峨眉山銀殿”,最早始建于唐朝,叫做臥云庵,因為錫瓦建造,故銀光閃閃。元代時臥云庵的寺頂改用錫瓦,所以有銀頂之稱,最后更名為“臥云禪院”,也稱之為銀殿。
臥云禪院是峨眉山最高峰僅存的古建筑寺院,海拔高度約3064米。明嘉靖年間性天和尚開建,因巖下白云環(huán)繞,寺臥云中,故名“臥云庵”。明末時建筑朽敗,清康熙二年(1663)受兵部侍郎哈點(瞻)及文武官員資助,伏虎寺僧可聞及臥云四友重建,塑供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時因屋面覆蓋錫瓦,每當云開日出,銀光閃閃,有峨眉 “銀頂”之稱。道光七年至民國二十一年(1827~1932)幾度失火,數(shù)次再建,現(xiàn)存建筑在1953年進行過重點維修。1989年后經(jīng)寺僧幾度修繕,重塑佛像,恢復了山門和大殿,大殿底層為大雄寶殿,上層是玉佛殿,一屋二殿,朝向相反,頗有含意。
寺建于西峰絕頂,俯臥于白云之上,名不虛傳。原庵下有池,形如半月,深廣數(shù)丈,滲水足夠千人飲用,古稱觀音水,或稱井絡泉。池前原有一石坊橫書“捫參歷井”四字。庵東面的小睹光臺,臺下有柱狀玄武巖屹立,如鐵所鑄,名曰“金剛嘴”。睹光臺下萬石嵯峨,稱七寶巖。臺旁有小峰隆起,其形如錐,古稱“飛來鐘”,這些遺跡大都已不復存。
現(xiàn)存的臥云禪院已是清末建筑,建筑占地面積達一千六百平方米,為全木結構重樓(正殿為三重樓)懸山頂四合院式寺廟建筑,由彌勒殿、觀音殿、玉佛殿及廂房組成。
庵內(nèi)外匾聯(lián)眾多,其中“臥云庵”門匾和“地闊峨眉晚,山高峴首春"門聯(lián)是著名畫家吳作人墨寶。
臥云禪院主體建筑因年久失修,破舊腐朽,2005年峨眉山佛教協(xié)會依法進行落架維修,2006年6月竣工,恢復了 “銀色世界”之莊嚴。“銀色世界”是普賢菩薩弘化的道場,與“金色世界”同是佛和菩薩常住的凈土和說法道場,二者相融,是賦予峨眉山普賢道場的最高意境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