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石竹山 祈夢的故鄉(xiāng)
從丹氏
石竹山風(fēng)景區(qū)位于福清城區(qū)以西10公里處,是我省首批省級風(fēng)景區(qū)之一,也是國家首批水利風(fēng)景區(qū),2004年評為國家4A級風(fēng)景區(qū)。景區(qū)內(nèi)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四季如春,平均氣溫19℃;石竹山東北起自太城山,向西南伸展,經(jīng)獅子巖、馬壩、天子峰,至狀元峰;西南側(cè)為無患溪(今為石竹湖)。全山面積13.31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534米,山上“石能留影常來鶴,竹欲摩空盡作龍”,因了翠竹滿山與奇石嶙峋而得名。山下石竹湖碧波萬頃,與石竹山交相輝映,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每年都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到此游覽或祈夢,特別是在重大宗教活動及民俗節(jié)日里,更是有眾多的游人香客紛至沓來。每到周末,許多自駕車游客都帶上家人、朋友在參觀石竹山風(fēng)景的同時品嘗特色石竹湖沙鍋魚頭美味河鮮及石竹山素宴和獅子巖道家養(yǎng)生餐,據(jù)統(tǒng)計,近幾年石竹山景區(qū)每年接待的游客都多達(dá)三、四十萬人次。
石竹山勝景形成于6700萬年前的白堊紀(jì)晚期。那時候石竹山所處的位置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很不穩(wěn)定,地震和火山噴發(fā)經(jīng)常發(fā)生?;鹕絿姲l(fā)的巖漿不斷堆積,形成了今天的石竹山。從東面看石竹山,就像一條巨龍逶迤,應(yīng)了風(fēng)水學(xué)上的“寶地”之征。石竹山下原本只有一條龍江與無患溪繞山而過。1958年,福清人民靠肩挑手扛,攔河筑壩,興建了東張水庫(今改名石竹湖)。該水庫原只是為了解決福清人民的吃水用水問題而興建的,沒想到妙手偶成,形成石竹山一道山水相映成趣的美妙景觀,更應(yīng)了環(huán)境學(xué)(古風(fēng)水學(xué))上的“藏風(fēng)聚氣,得水為上”的上乘風(fēng)水,使仙山更添靈氣。這座水庫比杭州的西湖(面積達(dá)15平方公里)要大3倍,庫容量達(dá)1.99億立方米。
石竹山自古是道家方士修仙煉道的道教名山圣地兼容儒佛文化的宗教場所。石竹山的宗教文化起于漢唐的道文化,再融入宋代的禪文化,到明清時代,又融入了儒家文化,以至于形成了今天獨特的“以道為主,兼容釋、儒”的文化景觀。石竹山的道教文化有許多奇絕之處,主要有“一夢(祈夢)、一簽(抽簽)、一春(接春)、一愿(許愿)、一生辰(元辰保護神)”。
由于石竹山祈夢非常靈驗,所以自明代以后,不僅有大量福州人,而且遍及海內(nèi)外的善男信女,都慕名前來石竹山燒香拜神、祈夢求簽、許愿還愿,人們都把石竹山稱作“九仙祈夢所”、“石竹仙境”、“中華夢鄉(xiāng)”。福清民間廣泛流傳港頭后葉村人、明代內(nèi)閣首輔葉向高年輕時到石竹寺九仙樓祈夢的故事,由于葉向高等眾多的名士祈夢應(yīng)驗,助長了石竹山夢文化的傳播。
明代著名地理學(xué)家和旅行家徐霞客,于泰昌元年(1602年)六月初夏游仙游九鯉湖之后,到石竹山探勝。他在《徐霞客游記》中寫道:“……石竹山,巖石最勝,亦為九仙祈夢所……”清道光年間刑部尚書陳若霖、太子太師陳寶琛都曾到此游覽并留下題匾。近代著名海軍將領(lǐng)薩鎮(zhèn)冰于1923年寫了一幅“掃除名利”的題刻,至今尚留存石竹寺中。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曾在山上留下“白日做夢”的題刻。據(jù)統(tǒng)計,歷代名宦、文人在石竹山的題刻尚存數(shù)十處。
石竹山人文底蘊深厚,流傳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比如《石竹山飛瓦》、《鯉魚山》、《龍女峰的傳說》、《鴛鴦石的傳說》、《林汝光的傳說》、《出米石》等等,都仙氣十足,有極其濃重的道教色彩。
溫暖濕潤的氣候和肥沃的土質(zhì)給石竹山的植物生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除了石竹、雷公竹、佛肚竹、方竹等各種竹類外,還有大量的臺灣相思樹、馬尾松、柳杉、米楮、絲粟、榕樹以及珍貴名木--赤楠等。
石竹山巖壑奇絕,有一線天,二塔,三巖(普陀巖、虎跡巖、石竹巖),四泉(濯纓泉、仙泉、無盡泉、洗耳泉),五仙(仙橋、仙井、仙床、仙棋盤、仙坪),六洞(日月洞、通天洞、青龍洞、牛膠洞、紫云洞、桃源洞),七峰(天子峰、玉女峰、狀元峰、探花峰、象王峰、紫帽峰、獅子峰),十二石(鴛鴦石、紗帽石、出米石、龜蛇石、斗石、鶴影石、雙鯉石、伏虎石、寶所石、仙桃石、醉石、幡桃石)等108個勝景。
天子峰
在狀元峰北面偏東,北自太城山,南至石竹山狀元峰,共有5座山峰,以該峰為最高,海拔約534米。峰巔極目,北可覽榕城,東可觀滄海,其西則峰巒疊嶂,其南則千里平疇。仰目眺藍(lán)天,俯首視平湖,使人心胸豁然,飄然欲仙,有“一覽眾山小”、“天際渺無極”之感,頗有帝王俯瞰眾生之威儀。
狀元峰
為石竹山主峰,又名探花峰。有路直達(dá)峰巔;西路從石竹寺西側(cè)“煉丹灶”經(jīng)仙泉到“朝斗石”,或從“通天洞”經(jīng)“駱駝石”到“朝斗石”,匯合一路,經(jīng)“伏虎石”直抵峰巔。東路從大悲殿后小徑經(jīng)“伏虎石”直抵峰巔。東西兩側(cè)巖石裸露,可坐可躺,側(cè)下為陡崖,險不可攀。游人在此搬石積壘,以為紀(jì)念,年積月累,竟成“石堡”,稱為“積石”。于此觀賞,四周群峰奔突、托天際地;石竹湖碧波漣漪;溪河蛇行山麓,縱橫交錯;東海浩渺接天,島嶼若隱若現(xiàn),玉融風(fēng)光盡收眼底。山巔竹子繁盛,松林茂密,灌叢蔥郁,生機勃勃。
紫帽峰
舊名紫磨峰,俗稱紗帽石,高10.3米,頂面寬長3.3×3.2米,形似官帽,故名。帽頂險不可攀。古來有“倘能登上巖頂,就可官運亨通”之說。
獅子峰(又名獅子巖)
位于鯉魚湖北側(cè),石竹山下有小路直達(dá)。路旁松林山花,鶯聲流泉,令人目不暇接。行里許,即見一峰若獅,同石竹山獅子峰遙遙相對,俗稱雌雄獅。獅子峰下有臺豐寺。該寺始建于漢朝,明萬歷重修,寺內(nèi)有玉皇大帝樓、仙君樓。寺側(cè)有一石,長2丈、寬6尺,平坦如床。據(jù)說,龍王游覽石竹山,曾在此石小憩。獅子峰由巨石累迭成嶂,雜樹古藤錯落其間。嶂上凹凸不平,似行云流水,如樓臺亭榭,人稱“翠石屏”。石縫中有一榕樹傲然挺立,枝椏交錯,繁葉如蓋,根須畢露,其下不見寸土,稱“石壁榕”。石壁榕右側(cè)山巔有一石蹲伏,極似獅伏草叢,躍躍欲試,稱“獅子巖”。獅子巖左上方,有一石如鸚鵡頭,稱“鸚鵡石”。近獅子峰峰巔處,巖石壁立,石罅有清泉一股,遠(yuǎn)觀如銀蛇似玉帶,近看泉水紛紛揚揚,濺如散珠,陽光之下,色彩斑斕,稱“擲珠泉”。
玉女巖
又名龍女峰、仙女巖。有婷婷玉立之姿,兼有大家閨秀之態(tài),故名。據(jù)傳,東海龍王三公主與當(dāng)?shù)睾笊惺x相戀,因封建門閥觀念,被龍王棒打鴛鴦,強行拆散。龍女一氣之下化為石頭。后人感其忠貞不渝的愛情,故常有相戀的情人到玉女峰焚香膜拜,特別是在農(nóng)歷“七夕”之時。峰頂呈平臺狀,橫、闊為1.7×1.9米,高與天際,可接星漢,故稱“摘星臺”。與北面“醉石”相距2米。兩石間架一寬僅容足的石板,稱“仙橋”,為石竹山景觀標(biāo)志之一。古人有過仙橋可祈福壽、姻緣、子嗣的說法,向來靈驗。因此,新嫁娘過橋納福已成風(fēng)尚。若有情人攜手走仙橋,不僅浪漫,更可保佑白頭偕老、幸福美滿。
駱駝巖
“駱駝巖”長4.7米,寬2.65米,高3.85米。后部埋入山中,前部為懸崖,在棋盤石和月牙洞上方石臺上觀賞,形象逼真:背部兩峰托凸,下部蹲腿坐地,昂首北望。其形有不適南方水土,急欲北歸之意。相傳為鐵拐李過東海時的坐騎。
老人巖
在“駱駝巖”同一石臺上,相距僅幾步。高17.8米,長15.2米,寬4.9米。南面崖壁有紋縫可供攀下,陡峭光滑,高3米多,膽小者不敢問津。壁徑底下為石臺,臺面坐躺皆可,臺下又有小洞。順道而下20多米,可與去石竹寺之路交會。交會處有一石,前裸露,后入土,石面雖不成臺,但可站三五人,為觀賞“老人巖”之佳處。仰首西望“老人巖”,隱約有搖搖欲飛之勢。石頂項尖凸,如古人盤發(fā)頭頂,石之面斑紋凹竇,隱如老人之眼鼻唇和縐紋。靜觀細(xì)賞,妙趣橫生。
天寶石
名載于清乾隆《福清縣志》的“滄海石”。一在狀元峰下,石上布滿了斑斑點點海貝類動物的化石痕跡,是石竹山“滄海桑田”之見證,故名;一在石竹山下“仙桃”石內(nèi),或是“滄海石”的斷裂部分落在此間。舊時有懺云:“天寶石移、狀元來期”。相傳宋乾道三年(一說六年)一天夜半,山上有聲如雷旦見山頂大石飛落,當(dāng)為地震所致。剛好這年永泰蕭國梁考中狀元應(yīng)了“狀元來期”的懺言。但肖不是福清人,因之古人又說:“福清為閩巨邑,山靈毓秀,人文蔚興,久乃符之,未可知也”,希望福清也出個狀元,殊不知“狀元來期”的懺言只是別地狀元來游,不是福清出狀元。
棋盤石
石呈倒錘狀,石面有裂紋如棋盤,據(jù)傳為漢鐘離與呂洞賓云游石竹山,在棋盤石對奕論道。石面長15.2米。寬5-6米。石面西南端另有一小石,更似棋盤,古人有詩曰:“子不識死活,偶然逢二仙。昔與牧奴戲,今繞國手先。”
出米石
高4米,寬9.2米。石崖上有一圓竇,口徑0.08米。昔傳該竇會流出白米以供僧道食用,人多多流,人少少流,后一小僧貪心,把竇鑿大,結(jié)果破壞了靈性,不流白米了。此傳說意在懲戒貪心之人。
醉石
高1.06米,寬0.3米,形如醉翁躺臥在巨石上,面對玉女峰。昔傳九仙君醉臥于此。故名。詩人諸亻甭有詩句云:“山中有石如人醉,市上多人似石頑。如醉似頑何必向,乾坤都在是非間?!奔词侵钙涫浴?/p>
仙桃石(又名蟠桃石)
因其形如仙桃,故名。石長10米,寬8米,厚10.9米。石下有洞,名“蟠桃洞”。據(jù)傳,該石是何仙姑從天上蟠桃會偷來的,以作為進(jìn)山之禮,后桃化為石。洞內(nèi)冬暖夏涼,有小樹數(shù)株,樹桿纖弱平直,直伸洞外。
伏虎石
在石竹寺通往“三清殿”石階上,可以清晰看到,嶙峋峭壁上斑斑點點如虎毛斑紋;崖邊凹齒處,宛如斑虎張口咆嘯;壁邊有竇,仿佛斑虎睜瞪三角眼;崖頭樹梢如斑虎翹立雙耳;崖頂邊沿隱約有縫痕,如斑虎之神鞭,卷曲欲掃;崖肚隱約有虎足,前足直蹬、后足彎曲。勢如猛虎欲下山,栩栩如生。故名“伏虎石”。
龜蛇石
因其形如下山神龜,故名。石上有龜甲紋裂痕。后有一石如蛇頭,口咬龜尾,形象逼真。全石長10.5米,寬5米,高6.3米。龜蛇紋總長6.1米,龜頭伸出1.1米,蛇頭長1米。
雙鯉石
在“化龍窩”巖頂,兩石如雙鯉,欲飛入水庫。因其形在不同角度又似一對鴛鴦,故又名“鴛鴦石”。兩石相隔只0.76米,雙棲雙宿不知幾千萬年。
鴛鴦石
相傳古時,有一對相愛青年男女私訂終身,因不合封建禮教不能結(jié)合,故雙雙殉情,化作巨石。因其形在不同角度似一對鴛鴦,故名“鴛鴦石”。兩石相隔只0.76米,雙棲雙宿不知幾千萬年,演繹一則凄美的愛情傳說。
上升石
石高4.3米,石面如臺,長闊4.9×3.5米。一棵蒼榕側(cè)抱石壁,枝繁葉茂,榕根從壁下卷起,仿佛怕石飛去緊緊按在石臺面上,可謂奇絕。站在觀音殿后門觀賞,石壁光滑乳白,氣勢欲升,四周幽雅清絕,榕竹青翠、積石嶙峋。仙君樓后一石柱特奇,高4.8米,腰圍12.5米,要到石臺,須經(jīng)石柱,石柱如特設(shè)的翠屏門讓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