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山區(qū)土家人吸土煙的習俗
勇捷
聚居在鄂西山區(qū)的土家人,大都嗜好吸葉子煙,也叫旱煙、土煙?,F(xiàn)在,每個手指夾著“香煙”的吸煙人,似乎忘記了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土煙。
土煙的品種和吸食工具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即使同一種土煙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制作方式和吸食方法,當然還有吸食工具。一種土家人吸土煙的習俗和文化已漸漸遠去。多少年長者嘆息:土家人與土煙的習俗將失傳。
土煙——土家人的“散悶草”
土家人每天干完農活,回家的第一件是就是抽煙。
門檻上,門墩上,房檐下的石頭上,人們一坐下來就開始吞云吐霧,那是他們最快活逍遙的時候。閑暇時,圍火講古(故事)時講得最多的,也是與煙有關的事。土家人把吸土煙當作除憂解愁驅疲勞的“散悶草”。
“飯后一袋煙,快活如神仙”。
“三袋支子花,兩袋平沓沓(瓢兒煙袋),三頓不吃飯,有力把火打(點煙)”。
“寧可一日無飯,不可一日無煙。”
這些順口溜驗證了土家人的土煙魅力和威力”。
土家人視土煙為寶,家家都有一塊“飯碗田”騰來種土煙,對煙田格外精心侍弄,家里最好的農家肥也是攢著施到煙田去噠。
一到種煙的季節(jié),煙地里時常能看到土家老頭子老婆婆的身影。育苗、栽植、施肥、打杈、捉蟲,喜歡吸煙的老人一個人親歷親為,可以說他們是在當幺兒子恃弄。即使再累、再大的事,都割不斷土家人對土煙的情懷!
煙葉色黃起泡成熟了,土家人就把土煙葉子挎回來,兩三匹為一把,鉚在兩根裹得很長的繩子中,掛在房檐下的墻壁上。早起抱出去小心翼翼地散開曬,傍晚又慢不經(jīng)心地卷收,不讓暴曬,也不讓雨淋,生怕“走味”。等晾到半干的時候,就把這些成條狀的土煙卷裹下來,堆在一起,上面用舊衣物等裹住用石頭壓住,讓其發(fā)汗,待煙葉成了金黃色時再掛起晾干、儲藏。土家人藏土煙如藏金銀一般,一到晾煙的季節(jié),土家人的房檐下,總是掛滿了他們的收成,也掛滿了吸煙人的喜悅。
土家人熱情好客,有省己待客之風格。每當貴客臨門,主人總要從一把把葉子土煙里挑選又長又粗又色好的雙匹土煙敬奉客人,以示對客人的敬重。
煙桿——土家人的“如意桿”
制作一根像樣的大煙桿兒的確不容易。它的煙嘴和煙鍋均為上好銅質,最大的達半斤多重。最難尋的倒是那“桿”。桿有竹質的,楠竹為上品,荊竹次之,斑竹又次之。竹節(jié)子越密越好,節(jié)棱要飽滿圓滑,不宜過于鼓凸。培育一根桿至少得一年時間,頭年竹筍出土后,就選定大小適中的苗子,長到一尺左右,就從下到上每2一3天剝去一片筍殼,讓節(jié)和桿盡早見到陽光。不至于突長,剝到所需的高度時(一般一米以上,最長不超過五尺),將上面部分砍去。待長到l一2年后(生長期愈長愈好)便挖回來,用燒紅的鐵絲將竹節(jié)烙通,陰干到表皮呈金黃色后再安裝上煙鍋和煙嘴。難怪土家人說樹木易栽,煙桿難育。
也有的用最結實、最漂亮的“糯米條”樹。這種樹條上長杈的地方有一種自然的“節(jié)”,人們將它砍回來后在火上烤熱,再將樹皮剝去,原來長枝杈的地方的每個“節(jié)”就像人工雕塑的,上下節(jié)錯落有致,待樹條烘干以后再涂上菜油,再烘一段時間后,就成了棕紅色。
大煙桿上面的裝飾也不菲,煙哨子(即煙嘴)分青銅、黃銅、玉石、瑪瑙等材料,配“三大件”:銅質做的煙鍋的翹翹,用來翹煙鍋里的煙蒂把。土家人的習慣是銅可以辟邪隔鬼,夜行不會膽怯,加上桿子又是五六尺長,可防猛獸和勁敵。土家山寨的男人們把煙桿視為珍寶,漆得油光發(fā)亮,總是隨身帶著,有如秀才之筆、武士之器,一時無它,就好像無抓拿;還有上等絲綿做的煙絲口袋和用來打火點煙的火鐮石,(那時間沒有打火機)。這三大件裝飾起來系在大煙桿上部,使用起來既方便又洋氣。如果用煙桿作拐杖拄路,三大件左右上下擺動著,人走起來格外精神。
據(jù)說一般用大煙桿的老人都要在吸煙時留一手,怕一時間煙葉供應不上,來煙癮時沒有煙吸。留一手的方法就是平時一般不準通煙桿里的煙屎(煙油),只要吸得通氣就行,把煙屎保留在煙桿里,到那沒有煙葉時就把煙屎燒熱來吸,以此緩解煙癮。
土家人的煙袋桿既可吸煙,又可驅獸打蛇,撥草探路,防身拒敵,真是一物多用,無怪其流傳之廣,難怪叫“如意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