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皮影戲
英歌桑
皮影是我國獨特的民間藝術品,由于受材質(zhì)限制,保存甚難,所以傳至今世的古影不多。皮影早在西漢至北宋時已有流傳。
張掖的上寨小滿一帶制作的皮影是用牛皮或驢皮作原料,刻成各種生動傳神戲劇人物,博得人們的喜愛。張掖當時的皮影具有造型簡潔、紋樣夸張的特點。它除作戲劇表演外,還是一種有趣味的裝飾品和藝術欣賞品。逢年過節(jié), 喜慶日子,都要請皮影戲班子唱戲。
據(jù)傳,皮影戲最早產(chǎn)生于漢代。漢武帝死了寵妃李夫人,想她想出了病。宮中有個叫少翁的人,用素紙剪成李氏人形,于燈前投影帳幕,武帝似見到李氏一樣,病漸見好。這便是皮影戲的雛形。后來逐步發(fā)展成為彩繪,鏤雕,又改紙制為皮制,再配上音樂,唱腔,慢慢地成了后來的皮影戲。
三、四十年代中,張掖皮影戲有七十多個正本戲,一百多個折子戲,不少是個人創(chuàng)作獨家所有,內(nèi)容上也逐步有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