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羅漢
開心君
疊羅漢起源于明代,是歙縣三陽葉村獨(dú)有的民俗雜耍表演。開始,在燈火通明、鑼鼓喧天的氣氛中,24位體魄健壯的羅漢,赤膊著上身,描著各種顏色的臉譜,妝扮成大肚、肥胖、矮腳、嬉笑、震怒、哀怨、哼哈等各種異形,手執(zhí)一盞明燈,繞場亮相一周。 接著,全舞分上下兩段開始: 上段,采用戲劇的表演形式。先是由各個羅漢各自表演一段個性特技,拉開序幕。靜場片刻。然后有小羅漢上臺打掃佛堂,老羅漢手執(zhí)仙帚,虔誠地拜叩諸佛。兩仙童引出觀音、韋馱、靈官、四大金剛佇立于舞臺的四面。下段,眾羅漢先后上場,通過伏、臥、倒、立、拉、撐、支等不同的動作和姿勢,疊成多種人體造型。
疊羅漢堆疊造型豐富多彩,有“童子拜觀音”、“仙人橋”、“金雞獨(dú)立”、“劉海戲金瞻”、“水簾洞”、“斜角旗”等90余套表演程序??梢詥握郾硌?,也可以連續(xù)配套,講究層次遞進(jìn),起伏跌宕,動靜結(jié)合,一浪一浪,將演技推向高潮。 最后以“六柱牌坊”謝場。六柱牌坊由21位羅漢疊成。由一層、二層直至六層。每疊好一層,在舞臺上旋轉(zhuǎn)一周,最后的一層以體輕年少的一位屹立頂峰,向觀眾合掌祝福:“眾生吉祥如意!”疊羅漢表演形式近似雜技。
鈸舞 這是一種獨(dú)人舞蹈,以一對銅鈸為道具。表演者隨自己的手段和架式,前后旋轉(zhuǎn),上下飛騰,左右翻舞,動作嫻熟,節(jié)拍得當(dāng),分別表演“雙蝶飛舞”、“單蛇吊鱉”、“蜜蜂鉆洞”等18套節(jié)目。鈸舞于清末流傳于歙縣南鄉(xiāng)武陽一帶。表演者方德法秉承父業(yè),堪稱皖南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