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佛寺 神秘大佛背后的王朝秘史
惠澤
在重慶內環(huán)大佛寺大橋下面的長江邊,有一座寺廟。從南濱路前往洋人街,可以看到路邊的摩崖石刻大佛。摩崖石刻大佛上方有“重慶大佛”四字,大佛寺因此而得名。
重慶有好幾個大佛寺,比如潼南大佛寺、江津石門大佛寺、永川大佛寺、開縣南雅大佛寺等。講規(guī)模,重慶大佛寺可能是小兄弟;但若論“出身”,重慶大佛寺則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它的來頭很大。因為重慶大佛寺是重慶歷史上唯一由皇帝下令修建的寺廟。
重慶是巴渝文化的發(fā)祥地,歷史上曾三次建都。
一是巴國國都。周武王11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巴人參與伐紂,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周武王分封姬姓宗族于巴國。巴國的都城建在江州,就在今天的渝中半島。
二是夏國國都。元朝至正11年(1351年),紅巾軍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1357年,南方紅巾軍領袖徐壽輝部將領明玉珍率軍西征,攻占重慶。1363年,明玉珍稱帝,定國號夏,建都重慶。
三是中華民國陪都。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fā)表宣言,正式宣布遷都重慶。同年12月1日,國民政府開始在重慶辦公。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頒布命令,“明定重慶為陪都”。
文章開頭提到的重慶大佛,就是大夏王朝開國皇帝明玉珍定都重慶后,命手下大將鄒興(建國后任司徒,相當于分管人事、民政、教育等領域的副總理)在長江南岸鑿石建造的,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成,距今已有650余年。
重慶大佛是三峽庫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造像,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可以確認的由農(nóng)民起義軍政權所造的佛像,目的是鎮(zhèn)壓水患,保佑往來船只平安。
還有一種說法是,大佛是用來鎮(zhèn)妖的。當時重慶水患頻繁,江面灘險浪急,船只時常觸礁,民間盛傳是因為對岸江北人頭山上經(jīng)常有鬼怪出沒。
據(jù)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咨議委員會主席、重慶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重慶佛學院院長、重慶慈云寺方丈的著名高僧惟賢法師《大佛寺記》(1987年11月)記載,大佛高七點五米,肩寬二點四米,底部寬三點二米。兩腳分開端坐,左手平放膝上,右手作說法印,披袈裟,袒右臂,頭現(xiàn)肉髻,儼然如佛經(jīng)所描繪的如來說法相。大佛面朝長江,背靠石壁,莊嚴慈祥,氣度非凡。此像為元代石刻的代表作,是中國石刻藝術晚期作品,可與大足寶頂石刻媲美,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
很多資料說重慶大佛造像是彌勒佛,因為明玉珍信仰明教,應為誤傳。惟賢法師乃一代高僧,其說法可以采信。從造像的形制上看,也應該是釋迦牟尼佛而不是彌勒佛。
重慶大佛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價值,還有一定的水文價值,以前過往船只都通過大佛來判斷長江水位。大佛座基高程為179米,很容易被洪水淹沒。當長江水漲到大佛腳上時,人們稱“大佛爺洗腳”,當長江水漲到大佛臉上時,人們稱“大佛爺洗臉”,大佛也就成為天然的洪水標志。
明代永樂十九年(1421年),也就是大夏國滅亡50年后,工匠又在大佛后面的石壁上鑿了五尊佛像,建了五佛殿。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佛殿進行了重建,為重檐歇山式建筑。
五佛殿的石龕內,中央為三佛并坐,分別為釋迦牟尼的報身(盧舍那佛)、法身(毗盧遮那佛)、化身(釋迦牟尼佛)。三佛的左側為坐青獅之文殊菩薩,右側為坐白象之普賢菩薩。
2011年,從美國回國尋根的大夏開國元勛、右丞相、明玉珍義弟萬勝的第二十八代孫女萬寧回四川瀘州萬氏老家祭祖時,到重慶大佛寺參拜了重慶大佛和五佛殿。
在五佛殿里,萬寧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三佛面向參拜的僧眾,但二菩薩卻面向三佛。而且二菩薩身著漢服,頭扎紅巾,眉心無點。更讓人詫異的是,普賢菩薩沒有右眼,文殊菩薩竟然是“鷹鉤鼻”!
自此,萬寧揭開了一個隱藏近600年的驚天大秘密:右側缺右眼的普賢菩薩像,實為大夏開國皇帝明玉珍的真容雕像。而左側有“鷹鉤鼻”的文殊菩薩像,則是紅巾軍領袖徐壽輝的真容雕像。
兩尊菩薩像的體貌特征,基本符合歷史記載。明玉珍曾經(jīng)在一次作戰(zhàn)中右眼受傷導致失明,徐壽輝的面相也符合相關文獻的描述。